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彻底认知人性问题,从而尽可能完善人格。
教育的旨归,在于个性偏差的纠正,体现在能使受教育者气质发生变化,所谓的“懦夫立、顽夫廉”。教育者的主要用心,是应让孩子认识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让孩子的优点进一步发扬,正所谓“教者,长善而救其失”。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从胎教就开始了。强调母亲怀胎开始,应保持恬静善良的心态,言行有度,这对胎儿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很深的影响。
中国传统重视家教。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最根本的责任,尤其是母亲。教育不应该寄望于学校,而是应寄望在家庭。学校主要是学习文化知识,而为人处世的好习惯、优良的人格,主要是从父母的身教、言教中养成。
中国历来重视母教。中华文明能绵延五千年,很大程度上依靠女性的传承。古今中外,每个杰出人物的背后,通常都有一个贤良女性的培养,通常是母亲。《列女传》、《礼记·内则》等经典,都阐述了如何成为一个贤良女性。
传统教育重视使孩子从小学会洒扫应对,注重生活教育,而不是象如今教育制度下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的青少年。从小注重礼仪的培养,应对得体,温柔敦厚。注重职业教育,使孩子具备自我谋生的能力。注重孩子德、才、识的全面养成,即品德、才能、见识具备。传统教育注重使孩子能够允文允武。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上马能杀贼、下马草露布”的文武双全人才。
传统教育思想建立在对人性充分了解基础上,教育成为一种深具智慧的活动。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禀赋都能了解,能够因材施教,随机设教,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礼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即建立在对人性洞察的基础上。“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一种开放、智慧、启发式的教育思想。
注重性向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禀赋,尽量使其禀赋得到充分发挥,而不是以父母意志强为改变孩子天赋性向。
中华传统重视师道尊严。“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比如古代皇帝见到老师要下拜,老师可以不对皇帝下跪。另一方面,对老师的要求极为严格。历史上都是那些最优秀的人物担任老师,孔子则被奉为先师。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则是全身心的投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其成长负责到底。
传统精华教育思想更有强调,“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即学生的见地德行,要能够超过老师,才是真正的学生。中华民族能成为一个智慧的民族,正因为有诸如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
《大学》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对于自己孩子的偏爱,使得父母看不清自己孩子的缺点。所以,传统教育的智慧还体现在,能把别人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别人的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