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人的天性是最好的教育
(2009-08-03 12:35: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中国文化 |
昨天跟几个朋友聊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孩子在幼小时期,是人格和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教育孩子,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容易就是说,如果在孩子成长的初期用心地引导,孩子就会养成一生的好习惯,奠定一生发展的根基。未来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小人格和谐、善于学习的人。换句话说,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的,是人做得好不好,而不仅是会多少生字或算术题。前者是本,后者是末。
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智仁勇兼备。人的天性中,是智慧、仁爱和勇敢具备的。会教育者,是智慧的观察者,就在旁边看着,看孩子是否走在智仁勇的路上。如果有偏差,就要及时提醒,如果有好的表现,就要鼓励。好的教育,不是干预,而是观察,老子说的“无为”,用在教育上,就是如此。也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使好的地方发扬,而克服不足的地方。这就是说到天性,天性中好的东西体现,就让它继续,不好的东西,就要让孩子打住,而引进天性中良好的东西。
举个例子。最近走访老家安徽潜山县民办的三环高中,这个学校在注重升学率的同时(现今如果学校不重视升学率,比较难以生存),还十分注重孩子品格及素质的培养。笔者感觉很难得。其中一个项目是几十里的徒步拉练。即使是小城市里,孩子也有好多是娇生惯养的。一些孩子中间稍微走不动了就想放弃,怎么办呢?老师就采取鼓励、激励各种方式,保证每个孩子走完全程。勇敢,是每个人具备的本质。惰性和懦弱是有的,但并不是确定不移的本质,认识到这点,鼓励孩子实现天性中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本质,就完全可行了。三环高中的校长告诉笔者,走完这趟拉练,孩子的品格都有了不小的提升。
要让孩子优秀,首先教育者要有较高的修养,要懂得如何是一个全方面完善的人,至少,自己是愿意不断提升学识和修养的,不如此,就难以教导出真正优秀的孩子。你知道什么是智慧、仁爱、勇敢,并且最好自己也能做到,这样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就很容易了。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父母的坏习惯,老师的坏习惯,不可能不影响孩子。除了言教,身教最关键。你训斥孩子做事不要拖拉,但是如果你自己总是拖拉,那就不要指望孩子不拖拉。换句话,严格来说,要培养素质全面的孩子,父母也要做智仁勇的修炼。这就不得不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父母不断修身,孩子才会优秀,这是必然的道理。
一个朋友问,为什么过去有很多农村的孩子,父母根本不管,后来也成才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实在是一个好问题,也能映照出当前教育一个大的弊端。现在的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不是教育不够,而是提供了太多教育的垃圾。再好的东西,放的不是地方,就是垃圾。小小年纪就开始搞奥数,搞剑桥英语,学这学那,早出晚归,孩子又累又恨,很不快乐,自己爱好探索的天性就被扼杀了,他以后可能就厌学了,这就是太多干预造成的。大人用自己的想法去约束孩子,而不是遵照孩子成长的规律,不照顾孩子自己的兴趣,结果就是“拔苗助长”的典故说的结果无疑了。而过去农村的孩子,没人管刚好是一个优点,他在大自然的天地里玩得不亦乐乎。笔者想起当年在野地里欢快玩耍,都是还是美好的回忆。加上农村人有许多价值观,比如勤劳、能吃苦、诚实待人,都是好的优点。
也有人问,完全按照孩子自己的兴趣,那会教育好孩子吗?因为孩子是有惰性的,不加点压力,孩子不想前进。这也是实话,可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是绝对不错的。这里的问题是,如果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就要想想是否没有调动孩子的兴趣,没有把孩子前进的动力调动起来。比方说到长途拉练,中间孩子要退缩的时候,会教育的老师不是说“你必须走到底,不然明天要罚站一天!”这样的做法固然有益,但是不是最好的做法。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在做的时候,带着压抑和恐惧心,不是最本然的状态。如果老师用一些励志的故事来鼓励,比如说起红军长征的经历,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时候,调动了孩子天性中勇敢无前的动力,调动了孩子自己行动的积极性。这种素质是人人具有的,会调动的人,就在这个契机上,培养了孩子优良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