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黄龙南禅师,对学人常举起拳头,问道:
“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唤作甚么?”
说到佛法的关键处的时候,一定有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不然,为什么面对求法的学人,禅师们总是很吝惜自己的言语呢?
龙牙山的居遁禅师来到终南山翠微禅师处参禅。很快一个多月过去了,居遁禅师一直未蒙翠微禅师开示。
有一天,居遁鼓起勇气问翠微禅师:“学僧自到禅师座下参学以来,一个多月却不蒙开示一法,不知为什么?”
翠微禅师不在意地反驳道:“嫌什么?”
居遁不得要领,只好告别翠微禅师,前往洞山禅师处。
多日后,居遁禅师请示洞山禅师:“学人早就心仪德山的一句佛法,但我已来了多日,却得不到禅师的一句佛法开示。”
洞山回答:“怎么怪得我?”
居遁又先后再请示翠微和临济禅师“如何是祖师意”。禅师一听发问,就打将过来。
居遁最后又回到洞山处住下,用心参学。一日问道:“如何是祖师意?”
洞山告诉他:“等洞水逆流的时候,再向你说。”
居遁言下大悟。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用言语或思维来揣测佛理,就注定两不相干了。六祖指出,“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翠微、洞山、临济都避而不答居遁的问话,因为机缘不成熟。居遁还在用心思揣测佛理。当居遁到洞山禅师那里的时候,他也已经被逼到了言语穷尽的角落。
机缘到了。洞水哪有逆流的时候呢?正是在这思维无法描摹的地方,悟出现了。
禅在实质处是不立文字的。但有人会问:也有很多关于禅宗的典籍流传下来,这是否表明这些典籍都违背了禅的精神呢?
实际上,文字本身并没有过错,问题在于我们常常会把文字当作真理而不去寻求真正的觉悟。
有一本禅宗经典叫做《指月录》。“指月”的意义是:经典或文字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而月亮才是要寻找的东西。后人可以通过文字,通过体悟禅师和学人的教学酬答,觉悟禅的道理.
这就是所谓因指见月。
而如果把文字当作究竟的真理而作为语言的游戏,
不去探求切实的体悟,那就是以指为月的愚昧行为了。
释加牟尼把觉悟所依的方法和觉悟比喻为过河的船筏与过河。方法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船只是过河的工具而已。所以如果过了河,就不应该再把船背在身上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