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文化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虹日前跳楼自杀。最近一些年在中国高校也时而发生跳楼自杀事件。文人自杀,在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并不少出现。王国维、老舍、海子、戈麦、三毛、顾城等的自杀,总是引起人们的唏嘘感叹。
斯人已逝,本不应过多说长道短。但是他们的逝去,也许能引起我们的一些反思,给生人一些有益的启发。无论如何,除了少数迫不得已的情形,如历史上的败军之将选择杀身成仁,自杀于自己于家庭于社会,都不是理想的交代。而作为思想者的文人,本应更多给予社会向上的引领而不是给人感叹和无助。
自杀的人,多半应该是遇到了无法超越的心理瓶颈,于是只有诉诸极端的方式。比如余虹的好友介绍,他除了身体的病痛外,性格上有完美倾向,因此也一直遭受抑郁症的侵扰。他的一位导师说他性格“并不开朗”。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古代文人数不胜数,却少有自杀的。他们在面临种种内外的苦痛时,似乎都能寻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乐天知命,自知排遣。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理想也屡屡得不到实现,也正因为如此,当代就有人给孔子封了“丧家犬”的称号。可是也应该看到,孔子虽然是“丧家犬”,但是是个很快乐的“丧家犬”,这个“丧家犬”可以做到“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中国古代文人受到磨难和不顺而不为击倒的例子还有更多。陶渊明可以“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李白等人,屡遭罢黜,但是始终能做到自我排遣,用诗词来抒发不快。也更有不少古人在遭到极度磨难痛苦时,反倒迸发生命意志,留下千古成就。比如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奋力完成《史记》。
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有一种圆融的精神,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智慧。一方面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能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另一方面也有一方心灵净土,能够在即使身心遭到极度压力下自我释怀。从具体的文化修养上来看,中国古代文人,多有深厚的儒释道文化的修养,使得他们能做到入世与出世的兼融,身负天下责任却又能保持开阔心胸,不为艰辛磨难击倒。
倒是西方社会尤其是近百年来各国的著名文人和思想者中,有不少是自杀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跳海自杀。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悲观失望中自杀。写了《老人与海》的海明威最终自杀。对于茨威格来说,选择自杀结束生命的理由是:“我精神的故乡已经毁灭。”其他比如莫泊桑、伍尔夫、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马雅可夫斯基等,也都走上了自杀道路。
从这些自杀者看来,都能看到他们在精神上遭遇的穷途末路。很多自杀者,比如海明威、伍尔夫等,有明显的抑郁症倾向。这让笔者想到一个文化上的深层原因。西方哲学文化,追求精细和绝对的完美,追求自我实现的极致。这从一方面看是很好的事,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只片面强调这些,又似乎缺少了一种整体观的智慧,缺少通达的精神,从而在思维到了尽头的时候,不知道转身和圆融。
这让笔者想到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化现状和中国文人的思想背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被完全漠视,其中的优秀精神也随之被遗忘,而中国学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亲近西方文化和哲学为高尚,相当大程度上遗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融通达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文人自杀率高与近代中国文人自杀率高,是否有某种内在的文化背景上的联系呢?
从许多的文人自杀中,从历史与近代的比较中,我们似乎应该反思一种文化上的缺失。而从历史上来看,所缺失的东西并非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中找不到。但愿在未来这种缺失可以逐渐弥补过来,中国文人能给社会更多朝向幸福和健康的引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