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禅的戏论 |
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依旧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会是“那是迷信”、“太消极”,“太保守”.把佛教作为智慧之学,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
大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心灵自在的佛教,引导人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佛教,如何落到这步尴尬境地?中国社会对佛教的误解,竟是如此之深!
把佛教看成消极的,会说佛教提倡“四大皆空”。这是误解佛教中“空”的含义。佛教所谓的“空”,其实并非虚无的空。佛教的“空”,意指世上没有实在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所谓的缘聚缘散。这难道不是客观实相吗?除非不愿意承认客观的人,才会说这是消极吧。
另外,佛教的“空”,其实另一面是“有”,所谓的“真空妙有”、"大空大有"。如同有了宇宙之空旷,才有星河之灿烂。也犹如越虚心的人,才会学到越多的东西。这样的“空”,不知道为何被理解为“消极”呢!
一些人因为生活的挫折,心灰意冷,于是想到逃避,想到了出家做和尚。这于是又被看作佛教是“消极”的一个“罪证”。你尽可以剃了头,到山里到寺院里去图清净,但那并不是佛教的真正精神。
实际上,真正的“出家”有着无比积极的意义。出家的僧人担负着传承佛法、帮助天下人破除烦恼的责任。成为和尚住进庙里,是因为可以心无旁骛地真参实悟,学到真本事,最后还是需要担负起弘扬佛法的责任的。这就如同科学家埋头做实验,实验成功之后是要用在现实生活中,为百姓造福的。出家的目的是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决不是只求一己清净的。
很多在家人学佛之后,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跟现实生活脱了节。该尽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也很消极地对待。这也是佛教被误解为消极的原因。这不是佛教的过错,实在是学的人,学偏了。其实,学佛的在家人,是不应该脱离生活和本分的工作的。所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唐朝的百丈禅师,更是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我约束。做好应该做的事,承担应该承担的义务,是学佛的人最起码的条件。
也有许多佛教人士,因循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精神,不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常常看到一些学佛者,无论见到什么人,都是一口说了千百年的“佛话”,难怪要造成现代的人们反感。前一段有僧人学习MBA被当作新闻来炒。这反应着对佛教的误解。僧人们学习现代社会的知识,应该是分内之事而不是“另类”。比如有一些僧人建立博客跟人们交流佛教,这是完全应该的事。当然值得鼓励。六祖慧能说:“无边法门誓愿学”,现代的各种知识,难道不就是僧人们该学的法门吗?真正的佛法传承者,应该懂得应机说法,就是说,你面对的人是什么行业的,你都应该懂得那个行业的语言,来引导他进入佛法。如果佛教传承者固步自封,不广学知识,如何能够帮助各类的人认识佛法呢?
在救助社会贫苦方面,中国佛教界也相对比较少见到行动。能见到的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寺院都在努力获得资金,建造富丽堂皇的各种大殿。这倒真跟许多或富或穷的地方大建豪华办公楼的现象有得一比。建设寺庙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把多一些资金用在救助社会苦难上,应该更能实践佛教的精神吧。
又有一些人说,那些推崇佛教的国家都很落后。那请看看中国历史吧。唐代佛教发达,正是兴盛朝代;宋代有深厚的禅文化的底蕴,这种底蕴,促成了宋代整个经济社会人文的发达,《清明上河图》上描绘的和谐文明的气象,就可证明。
又有人误认为,学佛就要吃素。佛祖释迦牟尼从来没有说过学佛一定要吃素。也不知为什么许多人一想到学佛,就把吃素联系在了一起。吃素是值得提倡的事,你也尽可以吃素,可是那跟佛教的真正精神没有关联。实际上,随着修习佛教的深入,因为身体的清净,的确会自动自愿地少吃荤多吃素,但那不是一种强迫而为的行为。
又有人说,佛教跟科学研究有矛盾。干脆就抬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话来解释吧。他说:“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所有误解中最大的误解,我认为那就是,认为学佛是一种信仰,把释迦牟尼当作神而不是人来仰望。常常一谈到佛教,别人都会问:“你信佛呀?”真正学佛者,贵在真参实悟。佛,是要人觉悟,而不是迷信的。未加求证就信的,并非真正的信。
释迦牟尼不知有多少次告诉跟他学习的人,要独立求证不要盲从他。佛陀的儿子罗睺罗贪玩,佛陀劝他趁年轻好好参学佛法,不要等将来生命遭遇不测,失去了学佛的机会,罗睺罗说“爸爸有你保佑我,不就行了吗?”佛陀回答:“吾尚不能自保,何能保汝?”意思是,我都不能保自己长生不死,怎么能保护你呢?你自己好自为之,自求智慧解脱吧。德国哲学家尼采了解佛教的精神,他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释迦牟尼是一个大教育家,是一个心灵解放的导师,是一个觉悟的人,他不是神。
真正的实证的佛教精神,在完全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中充分地体现出来。禅门的修习者,反对偶像崇拜,坚决摈弃迷信,崇尚真参实悟。甚至为了反对迷信,真正提倡佛教的精神,一些悟道的禅师会呵佛骂祖。但是反倒是在这里面,却怀着对佛教精神最深切的认同啊。
博大又精微的佛教被误解得太深。难以尽言。有多少积非成是的东西,就需要多少的智慧来正本清源。还原一个真正的佛教精神,需要多少慧眼,多少慧力,需要摈弃多少迷信,放下多少宗教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