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事评论 |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说:读好书就如同跟高尚的人谈话。中国人早就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对于促进个人素质和社会文明提升的作用,意义非凡。
然而,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却有一个让人感到尴尬的事实:现在的北京,经常读书的人并不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不久前做的一项针对全国的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北京的实际情况应该也不容乐观。笔者很多上过大学的朋友,业余也都不爱读书。他们的业余时间,大都被网络、电视或影碟等侵占。
跟启人心智的好书相比,如今的网络上的内容以及很多电视节目,整体看来,都显得粗糙和肤浅。很多专家因此呼吁人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而不是看电视或沉于网络。有专家这样说:“变换不停的电视图像会使人的大脑失去自己的思想。”同样,网络阅读也是一种“浅阅读”,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会逐渐滋生读者浅尝辄止的心态,思维停滞在表象、肤浅的一面。但是读书则不一样,人们看书的时候,容易同时进入比较深入的思考。
要建设一个充满人文气韵的城市,北京需要更浓厚的读书氛围。阅读应该不能只被看成是“读书人”的事,应该成为更广大的人群的一种不可分割的生活方式。每一个北京的市民,都需要自觉地多读一点书。比如,每天可以少看十分钟的电视,打开一本好书,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读书的气氛需要不断提倡,这是一个长期的“软”的工程,不是通过几次活动就可以形成的。在“世界读书日”那天,北京举办了很多活动,读书的重要性突然受到了关注。但是,这种热情似乎又随着这一天的结束而偃息了。
在倡导读书气氛上,北京的各类相关的文化机构应该有更多作为,比如,经常举办些活动进行倡导。这样的倡导,应关注各类人群,包括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一些民间读书组织发动市民读书,是值得推广的做法。北京已有一些大众读书会,但是还很不普及。媒体在倡导读书气氛上,也应该有经常性的宣传。
此外,北京与读书相关的公共服务也有欠缺,需要得到加强。比如,公共图书馆缺乏,而且服务也常常缺乏人性化;书店的数量太少,大的书店基本都集中在市中心。
北京是出版社最集中的地方,但是书籍的出版有不少弊端。很多出版社太注重赢利,真正有价值、有利提升人文素质的书偏少。比如,有的文艺类的出版社,也争相出版教材教辅以及生活类的图书。有研究所不久前做的调查显示,很多北京市民认为艺术类、心理自助类和科普图书缺乏。在传承文明、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上,出版社应该更多地担起应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