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十二:仪礼简

(2015-12-19 10:14:17)
标签:

甘肃省博物馆

国宝级文物介绍

仪礼简

一波图文

文化

杂谈

分类: 【历史回望】探寻发现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十二:仪礼简


 

       1957年7月,甘肃省博物馆为了配合当地开荒工程,在武威磨嘴子发掘了6号汉墓。该墓为土洞墓,是一座夫妇合葬的小型单室土洞墓,发掘时已遭严重破坏。根据墓葬出土的莽币和木简上书写的年号,可推测墓葬下限应该是新莽时期。  

  该墓共出土简469枚,简材质地与制作都很精细,大部分木简出土后光洁如新。经过整理,发现木简的内容为古代文献《仪礼》的部分篇章。简有木质和竹质两种,编为三本,通常称为甲、乙、丙三部分。简面有勾画圈点的记号,应该是墓主生前习诵的抄本。简的长、宽度不一,长度大致在50-56厘米,是当时经书简册的最大长度,宽约0.8-1厘米。每枚简文上写有60-80字不等,但以60字者为多。木简有4道编绳,从编绳遗痕书写空越的情况可看出是先编后写。简的正面或背面编有顺序号码,相当于今天的印本书籍的页次。

  甲本《仪礼》共有398枚木简,有《士相见之礼第三》《服传第八》《特牲第十》《少牢第十一》《有司第十二》《燕礼第十三》《泰射第十四》七篇,共存22971字;乙本存木简37枚,较甲本木简短而窄,内容仅为传本《仪礼》中的《服传第八》一篇;丙本存竹简34枚,出土时残断严重,内容是传本《仪礼》中的《丧服》一篇,三本共有27332字。  

  《仪礼》是先秦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详细记述了周代贵族阶层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各项礼仪和准则,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生活诸领域中的习俗、制度与道德规范,是贵族子弟入仕前的必修教材。   《仪礼》是晋以后的书名,在先秦本来只称《礼》;到西汉,又称《士礼》或《礼经》。简本整理者推测简本是属于西汉晚期传后氏(后仓)礼学的庆氏(庆普)本。也有专家认为,简本是糅合今古的另一传本,今本(郑玄本)来源于这个本子。  

  这批木简的出土在文献学的研究上有着重大意义,它使人们看到了汉代写本《仪礼》和汉代诵习经书的式样,是研究汉代的简册制度的珍贵资料。磨嘴子汉墓简本《仪礼》,也体现了当时书写手卓越的书法造诣。总起来说,文字结构规范,字态端正。现在保存较多而又能体现西汉书法神采的,唯有简册上的墨迹。

 

      【备注】文字资料来源:甘肃省博物馆,一波编辑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