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十三:汉医方简

标签: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介绍医方简一波图文文化杂谈 |
分类: 【历史回望】探寻发现 |
1972年11月,武威旱滩坡兴修水利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年代大约为东汉初年。后来,从墓中整理出土了简牍92枚,简牍装在一个麻质囊袋中,置于棺内死者头顶。棺前竖木质鸠杖一根,可以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中医。医方简的出土引起了国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字学家、中医学文献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这批医方简的内容全属医方类,每一条目列方名、病名、症状、药物名、用药剂量、服药方法、针灸穴位、禁忌等。全书体例多是一病一方,共存医方30个,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方剂中所列药物有100多种,其中有69种见于《神农本草经》,11种见于《名医别录》,还有20多种为上述两医书中所未收。这些药物在简牍中大都是作为复方成分出现的,一个方剂用药可多达15味。这部木简医书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的丰富内容。
武威汉简的医方于今人是否有效,我们不得不提到省中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张延昌,他从1991年致力于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了《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武威汉代医学注解》等3本医学专著,并完成“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临床应用研究。张延昌将武威医简药方古为今用,在临床上使用了一部分方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认为“医简出于实践,用之有效”。比如以汉代医简药方为主研制出了“祛寒逐风合剂”和“清热逐风合剂”,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进一步说明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至今仍具有临床价值。
这些医方简牍,使用松、杨两种材质,包括简78枚,牍14片。简长23—23.4厘米,属于先编后写,有三道编绳,出土时编绳痕迹尚清晰可辨。简的宽度为0.5—1厘米不等,大致可分为宽、窄两种。简牍作为书写汉字的载体,一般字多时写于编连成册的简上,字少时则写于牍。
这批医方简牍的出土是1949年来我国文献考古工作中很重要的研究资料,它为进一步探讨汉代简册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通过这批简牍的长度、编连、缮写、容字、题记、收卷、文字等各方面的考察,可以较具体地考定汉代简册制度。此外有学者认为武威医方简对于汉代医疗制度和经济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