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波随笔欧洲旅行 |
分类: 【人在旅途】行走写拍 |
从汉堡一路南下,便来到德国南部重镇——科隆。如果说汉堡是德国北部最重要的港口城市,那科隆以及它周围的城市,如慕尼黑、法兰克福等等,便是德国的核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工业聚集区。科隆是德国第四大城市,人口约97万。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竣工为1880年,历时600多年,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被科隆火车站和其他建筑包围着,在清冷早晨不大的广场前,已聚集了不少参观的人群。我们随着不少说中国话、日本话和其他听不懂的语言的游人一起进入了科隆大教堂的正门,门口用不同国家的文字写着“沉默”。中文的这两个字很大。
我很惊喜这些著名景点居然不收费。可能因为这里是宗教圣地,还有许多信教的人前来做祷告,不便收费吧。但是到了巴黎圣母院,仍然不收费,这里的游人比科隆大教堂多得多,如果是收费的话,那收入一定是很可观了。
教堂不收费,想必与宗教的圣洁有关,但闻名世界的最高艺术殿堂——卢浮宫,门票居然也只有7.50欧元,星期天优惠,只收5.00欧元(相当于50元多一点人民币)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的估计是20欧元)听朋友说,如果赶得好,碰到学生假期,有学生团体参观的话,还可获得免费参观的机会。我们看见有不少学生拿着画板,在卢浮宫里临摹,看那画的临摹程度,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之所以这样优惠,是为了使更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从小受到更多的美育教育,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我在大学四年,绘画是我的专业。而无论中、西方美术史,更是我的最爱。上学时我有两个愿望,一是要看敦煌莫高窟,二是要看巴黎卢浮宫。可是毕业后阴差阳错,竟干了半辈子与绘画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的工作,直到二零零二年,才实现了去敦煌的愿望。可是参观莫高窟与我原来的想象大相径庭——经典的洞子全都未开放,能看的洞子只有五个,游人只能借着导游手里微弱的手电筒光看到一点点局部,还不如去陈列馆区看仿制的洞子和壁画。当然我知道,这是出于保护敦煌壁画的无奈之举,因为许多壁画出现了“壁画癌症”,就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变成粉末状,而且是不可修复的;但那昂贵的门票(每位120元),多少让人感到参观后的失落,留下的印象充其量是“到此一游”。敦煌莫高窟是这样,嘉峪关城楼也是一样,入门要买80元门票,我们只好“望而却步”。还有甘肃的其他旅游景点如麦积山等等,我曾屡次去天水,都因门票太贵,而与麦积山擦肩而过。甘肃是这样,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去,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去桂林漓江旅游,本来应该是收一程船的费用便可游览的景点,结果被分割成了几段,每段都要收钱,游客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只好忍痛挨宰。桂林是中国的老旅游区了尚且这样,其他地方更可想而知了。
此次到巴黎,恰逢“中国年展”在巴黎举办,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因中国的春节而张灯结彩。到处可见“春节好”的大幅标语。在巴黎旅游的中国人很多,照片背景里的中国人比外国人还多。店铺的老板对中国游客购物也是笑脸相迎,而且,在一些商品的说明书包括卢浮宫的导游指南上,都专门增加了中文。如今,在国外,“中国人”同“富有”联系在了一起。不管是不是真富有,与十几年前出国,中国人购物或参观受到的冷遇相比,今天我为我们的国力增强,地位的提高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想,中国作为一个刚刚开放的旅游大国,我们在旅游服务的各个方面,是不是应该借鉴一点别国的成熟经验?是不是不应该那么急功近利,让人领略中国山水人文的同时,在脑海里留下一些不那么愉快的记忆?至于我们甘肃,在旅游事业的发展方面,那就更是“任重而道远了”。
(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