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课程领导教师学校管理杂谈 |
分类: 管理学 |
教师课程领导谈
吴岩(北师大)周敏(河南实验小学)
摘要:教师的课程领导在课程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教师课程领导的理念及其必要性和优越性,希望为课程实践的成功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课程领导
课程领导理论是在课程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随着课程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课程领导的认识,教师课程领导的理论变得越来越重要。
课程领导的基本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是课程领导的最终目标。不论新课程运动还是校本课程运动,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变革,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未来美好民主生活做准备。
其次,教师是学校改革的核心,也是课程领导的主要力量。虽然课程领导有不同的层次,而且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重要性,但在学校教学层面,课程领导不等同于校长的行政领导,教师的课程领导越来越显得重要。“只有每个人都采取行
动来改变他们自己的环境时,才有机会进行深入的变革”。教师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实践者,课程决策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即使设计得再好,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三,建构学习共同体和道德领导中心,塑造学校文化。
富兰认为,“现在学校不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变革的浪潮不规则,项目断断续续,力量分散,工作超负荷是大多数学校的情况。主要的变革力量被误解,因为他们未能认识和利用把道德目标的力量和有经验的变革力量联合起来。”很多开始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流于形式,成为“一个不断改变的主题和一个持续保守的系统并存的局面”。综其原因,不是因为没有设计良好的改革方案,而是没有把变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建立学习型组织,并以学生的美好生活为目的,不论其背景如何,“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充满活力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中造就出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
从以上三点内涵可以看出,教师在课程领导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的课程领导的角色呼之欲出。
一、教师课程领导的理念
20世纪90年代, Ian Mcpherson 和 Ross Brooker
等人在对学校领导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课程领导的主张。他们着手探寻在课程研究领域理解课程领导,并以从内到外而不是从上到下的政策、解释和执行的观点来指导一个制度上的支持,即教师是课程的领导者。
他们认为教师在学校场景中,是实际存在课程领导行为的,只是有些教师只把自己看作是课程实践者或执行者,而没有意识到教师本身的课程领导行为,只认为课程领导是校长或其他领导者的事情。他们还针对教师课程领导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做了实证的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他们认为影响教师课程领导的个人因素包括:(1)教师对课程领导新理念的开放程度;(2)教师对持续发展课程的承诺;(3)教师对自己的个人信念;(4)教师对学校同事参与课程改革的信念;(5)教师对课程领导的信心。影响教师课程领导的环境因素包括:(1)对课程的愿景的把握;(2)组织结构;(3)社会动力因素。
中国香港学者黄显华等人对校长课程领导角色和中层教师的课程领导角色(课程主任)做了研究,这是我国对教师课程领导研究的开始。
我国台湾学者对教师课程领导也做了专门研究,他们认为教师课程领导就是以平等、合作、分享的领导方式,将课程看到视为一种交互影响的历程,通过相互讨论、探索与学习,建立具有合作机制的事业团队,共同发展课程目标与计划,实施及评价课程。其目的是在革新课程发展的历程,促进教师合作及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教师作为领导者,依靠的不是其职位,而是其广博的深刻的知识和成熟的经验。教师课程领导依靠的也不是其职位的高低,学历的大小,他必须有课程和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状况;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诚恳热情,有责任感,具有民主的道德观念,能为了教育的公平和平等,为了孩子的发展,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教师课程领导的必要性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证明,在学校教学场景中,教师的课程领导的确有着丰富的空间和位置,教师的课程领导存在于教学、职业发展、个人发展、学校政策、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中。笔者认为,当前是强调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的恰当时刻。
首先,课程领导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有效的学习,而最能直接与学生接触并起到有效影响作用的,是位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多元素能力的培养,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经验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教学层面,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是无庸争辩的事实。
第三,课程领导的过程是建构学习共同体和道德领导中心、以及塑造学校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更是必不可少。BRDALY认为“教师生涯中影响最大的不是校长也不是主任,而是教师之间的互动和讨论,教师间的相互影响才是看不见而又巨大的力量。因此教师课程领导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应当注意的是,教师的课程领导与校长的课程领导并不对立,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协商、共同学习。Glatthorn认为,校长对课程的领导虽然重要,但也面临种种困境,因此团队合作、授权就显得非常重要。要让教师参与决策,给教师之间建立相互支持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校长有效的课程领导。迈克尔.富兰认为,现代学校为了有效的进行变革,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系列原因,以教师为主要的课程领导力量,还能够迅速有效地建立起包括家长和社区等多元人群在内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的课程领导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课程领导的优越性
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要求教师分享教学经验,群体互动,更新体验,建立信任和对教育的持续热情与勇气,所有这些将对学校的师资改善、课程发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起到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教师课程领导容易与教师沟通和理解。
教师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相似的经历,有着相同的世界,因此相互沟通起来,感觉会更自在,容易相互理解,在面临问题时,容易取得一致的认同。
其次,能够促进教师彼此分享经验,激发工作热情。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情绪上很容易感到枯竭,对工作失去热情,因此教师也需要不断的获得“能量”。GOODSON认为,述说关于我们生活和自我的故事,是一种诠释性反省的过程,让我们可以理解我们是谁,做什么,以及种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教师课程领导能够促进教师述说自己的故事,在交流的同时,分享彼此的经验,激发工作热情。
第三,能够促进教师不断的学习。
每个在学校中的人都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更是不可或缺。“对学校而言,不选择拥抱教师领导的赌注是很大的,如果学校要想成为一个所有儿童都学习的地方,那么所有的教师就必须学习课程领导,同时学习让其他的同僚领导”。学习和领导间存在强而有力的关系,只有当教师学习时,他们的学生才学习。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将有助于教师持续不断的学习,并在相互的交流和理解,甚至冲突和问题的解决中,形成课程意识的觉醒。
第四,能够缓解教师与行政领导之间的矛盾。
学校的工作是没有具体的界限的,仅仅靠校长,主任或其他行政人员是无法完成全部的工作的,领导和领导权力必须下放到学校的最主要力量——教师身上,教师必须把握机会去领导,去传达他们的声音和意见,并对学校的核心——课程作出决定。教师的课程领导可以在学校行政和教师的教学之间起到调解的作用,教师课程领导者和教师一起工作,能够理解教师,同时他们还与学校行政保持经常的联系,在进行课程决策时可以表达教师的声音,是课程政策的传达和协助发展者。因此学校系统的成功需要强而有力的教师课程领导。
第五,教师自我发展的要求。
为了面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事件,人们需要追求一种自我的持续成长和发展,这种成长是永不停止的。台湾学者陈美如总结了教师课程领导的形成阶段,包括:
1)察觉阶段:对课程的革新显示极少的关心和参与意愿;
2)正式进入咨讯阶段:愿意多了解改革的信息;
3)个人性阶段:个人对改革的要求,自己是否有能力达到要求,以及自己在改革中扮演的角色等,有着不确定感;
4)管理阶段 :注意改革程序,任务以及利用资源的最好方式;
5)结果阶段 :注意改革对学生表现以及学习成果的影响;
6)协作阶段 : 注意与改革相关人员的协调和合作;
人的发展除了从事进修之外,就是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也冒着更大的风险,
这种具有挑战的工作对教师来说,是有一定的成就感的;教师课程领导者在承担风险时,也被赋予了权能,这样使教师能够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当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时,他就能够进行通观全局的思考,不再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也更能发现隐藏在教室背后的现象,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六,改善教学环境的需要。
教师的课程领导是在一种轻松自由、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这将对整个学
校的环境起着正面的影响。教师之间合作、探究、分享的文化氛围,也同时能最直接地影响到学生,从而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四、小结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课程领导在课程实践中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有其自身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至于如何更好实践教师课程领导,这是需要教师自身和学校领导在理念和实践方面不断的探索。笔者认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形成合作的、探究的、开放的教师文化是必要的。
(本文发表于《福建教育》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