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管理学校杂谈 |
分类: 管理学 |
校长如何进行学校知识管理
吴岩 姚翔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商企业、学校和医院等的管理运作,越来越遭遇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准备好的一切方案,都无法赶上变化的速度。为此,需要赋予组织一种生存的本能,让它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找到一种提高自己以应对外部变更的能力。这样,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危机管理等学科便应运而生。
关于什么是知识管理,国内外有多达数十种定义。我们对各种不同定义进行了关键词提取,试图发现对知识管理的共同理解。根据这种共同理解,把知识管理定义为:为了自身利益,组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管理平台基础上,对知识的捕获、储存、交流、共享、创造和更新的过程。并认为知识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形式知识的管理和对暗默知识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主要涉及人工智能、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强调知识的识别、存储、传播和共享,解决的主要是知识的时空界限的问题,运用的主要是在公共的网络基础上进行人机对话的技术;暗默知识管理则主要涉及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暗默知识的显性化和知识资源共享,解决的主要是暗默知识的极大浪费和知识的人际隔阂问题,这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
所谓知识,并不仅仅是指某一专业领域形成的逻辑化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或操作知识,而是泛指一切能够促进组织发展所需的知识。有学者把知识划分为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两大类。
形式知识就是指以文字、数字、声音等形式表示的知识。一个人的形式知识可以很方便地以数据、科学公式、视觉图形、声音磁带、产品说明书或手册等形式传递给他人实现知识的分享。
暗默知识属于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被表述出来的知识,它深深地扎根在个人的行动和切身体验、以及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或情感之中,因此,它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显性化的特点。暗默知识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技术”层面,是指难以明确的技能或手艺,常常可以称之为“秘诀”。另一个层面是“认知”层面,包括信念、领悟、理想、价值观、情感及心智模式,这些认知因素根深蒂固,往往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
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关系。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的转换有四种模式,即从暗默知识向暗默知识转化的共同化(socialization);从暗默知识向形式知识转化的表出化(externnalization);从形式知识向形式知识转化的联结化(combination)和从形式知识向暗默知识转化(internalization)。
知识管理在企业组织的运作,有效促进了组织的知识共享与创新,促进了组织的发展,其理念开始渗透到其他组织。学校作为知识的重要集聚地,也开始关注知识管理所能带来的利益。
二、小学知识管理
所谓学校知识管理,是指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相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对学校知识的捕获、储存、交流、共享、创造和更新的过程。它包括学校形式知识管理和暗默知识管理。
学校不同于企业,大多数学校是以传递知识为主,尤其是中小学,它们对于知识生产的迫切性不高,知识的直接效益不如企业明显、快速。但学校管理者应当将知识管理与学校的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学生发展甚至升学结果等多项指标整合考虑。学校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增强学校对环境及其变化的警觉性和灵敏性,提升学校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绩效。
小学进行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有其紧迫性。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儿童的辍学率还比较高,师资整体力量还比较低,教师的专业发展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质量仍然满足不了社会、家长、学生的要求。其现状与小学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不相符的。因此,促进小学管理创新,适时实施知识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小学实施知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居民等,学校领导扮演着主要角色。在小学实施知识管理对校长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校长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增强对知识管理的认知,并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有实证研究证明:学校领导对于知识管理的认知程度与学校知识管理的水平成显著相关。因此,小学校长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应努力作到:
(二)、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学校知识管理的技术能力
(三)、创建教师相互交流的情景,促进学校知识共享
(四)、完善教师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
首先,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教师对个体知识的垄断成为其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担心将自己掌握而他人缺乏的知识完整转移后会导致自身地位的降低而不愿转移自己的知识。
其次,知识的价值体现在个人身上,凭借着它教师能够改进个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个人的收入,垄断着它能带来额外的收入,共享之后就不再被他个人所独有,因此是否共享在教师心理上就会出现博弈,而教师由于分享行为而造成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落差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补偿,他们就不可能做出分享的决定。
此外,学校缺乏共享知识的氛围和文化。有学者认为“使一个组织在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上成功的90%是由于有一个正确的文化。如果你的员工不相信他们可以或者应该自由交流,再好的的技术都不能捕获他们的知识或帮助他们吸收知识”。学校文化在无形中阻碍了教师知识的共享。
因此,在学校知识管理过程中,应切实做到:
1、培养教师间的信任感,孕育知识共享和创新的心理基础。
学校领导的公平影响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因此,学校校长在制定学校的各项制度时,应注意程序的公平,程序的公平会产生信任。此外,对“集体意识”的认同有助于建立教师间的信任,教师之间由于工作联系或价值取向相近而频繁互动,形成一个学校内部的亚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由于成员经常联系,拥有比较相同的态度、信仰和情感,所以教师间的信任感比较高。
2、建立奖酬及绩效管理系统,形成促进知识共享的制度保障
虽然奖酬及绩效系统无法长期直接有效的促进教师间知识共享,但是将奖酬及绩效系统放入学校中,可以显示学校对知识共享的重视,呈现出知识共享在学校中的重要性,而且教师的行为表现往往是学校绩效衡量制度的反映,故可通过这一系统,促使教师进行分享,间接促进知识分享。例如,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状况,“以老带新”或其他的“结对子”形式进行知识分享,学校领导可以把这一知识共享的工作纳入奖酬及绩效系统中,鼓励更多的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帮助新教师,鼓励更多的新教师向其他教师学习。
3、建立开放的成果交流会,完善知识分享的互动机制
一般来说,在学校中我们总会看到有些人做事是做得最好的,如果能将这些优秀教师的成果公开发表出来,并给予奖励,对其他的教师而言是具有激励作用,因为他可能会去询问该教师是如何完成的,这时的讨论,便是知识分享,且慢慢会形成一些个人意见,这对形成组织学习气氛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机制。另外可以在学校中找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佳案例,通过书面形式加以整理或者通过公开课方式等进行研讨和广泛分享,这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学校文化的建设
1、在学校范围内倡导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价值取向
学校校长应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师个体的发展是与学校的发展相互联系的,学校的发展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前提,教师个体只有在学校得到更好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学校校长应倡导教师形成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即分享教师的个体知识远比独占这种知识具有更大的价值,进而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人人愿意分享和被分享知识的氛围。
2、建立激发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制度文化
3、创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