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科幻博览》第一期卷首语·我们回不去了

(2006-08-11 16:16:41)
分类: 科幻文学

《世界科幻博览》第一期卷首语·我们回不去了

我们回不去了

 方晓庆  吴岩

 

放下这一期的文章,蓦然想起张爱玲《半生缘》里面的一句话,曼桢对世钧说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是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岁月的消蚀之后,从前的憧憬和当年的美好却一去不返,仿佛碎成片断的七宝琉璃塔,再也拼不起来。

再翻看手边的文章,越发觉得几篇文章的调子与那句话的感伤相似。

比如《遇难探险家》。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回去”的命题,其实都过分乐观。“我回来了”的狂喜背后,等着的也许是更加不堪的现实。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们回来了”,可以说是作者的一个刻意隐喻。那代表的不仅仅是几个地球宇航员从火星死里逃生归来地球,当我们读到后面悬念解开的时刻,这句话就变成了火星生命向地球的一个招呼,或者一个宣言。然而,面对火星生命这种近乎固执的回归,地球却报以同样固执的拒斥。一次一次,地球用血和火迎接这些被称为“太空间谍”的“人类”,这样,在那些火星生命“我回来了”的呼喊下,其实同样隐藏了“我们回不去了”的感伤。这篇作品在一种极端的情境下将地球人对地外生命的戒心放大,“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么”这样的疑问,在一个层面上反映出地球人渴望交流的心态,而当真正的接触来临时,这篇文章则揭示了这种心态更深的隐藏:我们的恐惧、排斥、和对异类的本能戒心。茫茫宇宙中,坦然面对那些也许本是同根生的外星生命不远万里的联系,我们似乎还有很多的准备要做。

再看《雾角》的时候,这种“回不去了”的感伤又深了一层。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百万年的孤独等待,等待一个根本就不会回来的人”。文章的主角是灯塔的雾角,和地球上最后一只恐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因声音而彼此联系在一起。雾角的声音唤醒了在无边无际的孤独中沉睡了百万年的恐龙,而当它千辛万苦为了一个“同伴归来”的憧憬浮出海面,却只能面对冰冷的灯塔哀鸣咆哮。就作品的氛围来说,感伤之外甚至还有几分阴沉凄苦,漫长的等待之后,换回的竟然是“回不去了”的绝望。恐龙最后选择了再次沉睡,相对这种绝对的孤独而言,沧海桑田的变换都没有了意义。

对于《圣山》而言,“回不去了”的命题似乎要变成“回去”才恰当。这是一篇立意很深、内涵很广的作品,涉及生命的进化、环境保护、宗教、信仰等等问题。而在所有的问题当中,仍然隐藏着一个“回归”的主线。作品采用了双线叙述的方式,两条线都在讲述着关于“寻找”的故事,一方在寻找灵魂的归所,一方在寻找生命的故园。而寻找的结局似乎是光明的,太空龙找到了自己的家园,老人找到了心中的神灵。然而,细读下去,这些光面下面却重叠着无数的阴影。太空龙找到了家园,然而最后还是离开,对于那个星球,她其实并无太多眷恋;老人找到了心中的神灵,却是以远离家园作为代价……不论那种“找到”,都隐藏着“回不去了”的结局。因此这篇初看色调明亮的作品,才会在不断品味下呈现出忧伤的调子。

在这期作品中,一连读到三篇有着感伤调子的作品,促使我写下了上面的文字。我一直认为,科幻文学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打动,不仅仅局限在科学的伟大上,也不仅仅局限在想象的恢宏上,在一些人类情感的挖掘上,在人性的透析上,科幻作品同样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常常,科幻文学可以借托科学的假设,借托想象的自由,将那些情感放在更加浩淼的时空中进行表现,从而让这种“打动”格外意味深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