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校长的比喻

(2006-07-22 19:33:53)
分类: 管理学

关于校长比喻的分析

莫蕾钰

比喻作为一种典型的修辞方式,常常反映出作者时代背景下的意义,是作者在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其环境的解读。除此之外,比喻还是连接“真实”世界和用科学语言解释现有现象之间的纽带。毕竟比喻的应用也需要作者的经验以及其对该领域研究的理解和实践,甚至能反映作者的整个文化背景——选用的词语和比拟手法都点明了作者对现象和世界的观点。

作为一种有用的语言工具,比喻在语法中有三个目标:维持(maintenance)、复苏(survival)和先见之明(vision)。就我们这个学科来说,不管是明喻还是暗喻,都能起到生发观点、概念、模型的作用,还能描述、检验、帮助理解教育方面的问题。用比喻,能更好的展现校长的性格和气质。对学校、学校领导以及领导预备项目都有着显著的含义。在本题目文献的阅读中,对比喻所形成的这些形象要揭示了三个问题(1)校长如何解读他们的组织角色(2)他们如何概念化的教育(3)他们如何将他们的理念和价值观贯彻到实践中。

Blumberg and Greenfield 总结校长的三类功能:(1)学校的组织及总体管理(2)规则及员工发展监督(3)向所在学区诠释学校所做工作。查阅比喻资料所得的最重要三点:(1)效率:理性机械论(2)人员:组织论(3)行政决策:议价论。

在效率模型下作为完美管理者的校长视组织、运行、和学校管理为有效率的行为和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序。(教育工程师——精确化流水线)效率模型给教育的问题提供了特别的视角。

人员导向的校长被描述为组织化的比喻,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将组织中的学校和人看作具有感知和成长能力的生命机体,如果养分不够还会使组织病态。且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关注校内人群的社交需求)和人力资源方面(协调个人需求与组织需求间的关系,通过共同决策、计划、和目标设定来实现双嬴的系统)。

第三种与前两种强调“组织内”的不同,将学校及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看作是与外界的有机联系。在政策与决策制定时必然会存在争论。(诈术得胜者,政客、掮客)将个人和组织分别看作玩家和游戏人物,被规定所限,在游戏过程中要考虑不同的喜好和兴趣来作出决策。在这种环境下,需要讨价还价和沟通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除了文献研究以外,该研究还采用了实地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1)取样

在一个大的中南部州选取5名校长,其中3名为中学校长,2名为小学校长,32女,任职总年限为35年,其中个人的任职年限为2-12年不限。在任职前平均有6.4年的教龄。教育督察、配偶和大学教授是他们成为校长的个人原因。

2)方法

每名校长5个观察者,时间为5个月。其中3名负责深度访谈,而另2个作为跟踪者(shadowing the principals.包括敏感的教师评价会议、家长会以及处分学生的行为都不应该避讳观察者。在跟踪校长的10天内,观察者一共能被校长请出校长室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

3)数据收集

访谈记录,关于活动的非正式讨论,观察日志,跟踪日志,文件分析,环境分析检验。所有的数据都由研究者速录或田野笔记(field note

结论:

     复苏是很重要的,但不足以回答此类的问题:代价几何?假设在危机管理的情况下处于必要的反映状态,就很难从教育的大角度上来考虑满意、决策和未来了。(学校的本质和目的,组织和课程结构)。

    维持作为最重要的职能,紧密的与接受程度和可能性联系。该职能的目的就在于维护和保持行为的有效性,并不是建立新的结构、功能和目的。

    先见之明为校长提供了最大的希望,但也是问题最多的方面。尽管出发点很好,但工作的节奏无法跟上,政策及经济的可行性都十分重要,时间、精力和资源都为未来提供条件。

     除了做个人的管理角色选择以外,他们还要重新定位他们的角色,确定他们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股东、社区以及家长学生的支持。

在先见之明的研究方面一直受到重视,但不能因此忽略了其他两方面的工作和活动。最应该做的是对角色重点的重新分工。考虑不能单方面。校长面临的挑战在于检查自身的行为和学校资源,看能如何在巩固过去丰富的学识和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继续放眼未来。

-本文是对《An Analysis of the Metaphorical Perspectives of School Principals》一文的缩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