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索南吉师兄的提问(二)
(2010-09-16 13:51:30)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佛教藏传佛教 |
分类: 回复网友的提问(系列) |
接上篇《回复索南吉师兄的提问(一)》
问:
回复.索南吉师兄:
有一句成语叫做“贪慕虚荣”,由此可知,虚荣心也是一种“贪”,位居“贪嗔痴慢疑”五毒之首。对治“贪”的方法是“供养”和“布施”。我们之所以“贪”,主要还是执着一个“我”的存在。那么在修行中,把“我”供养出去,或者把“我”布施出去,这样的发心就可以对治“贪”。
很多师兄在日常修行中,已经习惯去做“供养”和“布施”了,甚至这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我们很多师兄,会为自己做一个规划,从收入中拿出固定的比例用于供养或者布施,为自己累积福报资粮。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师兄也深深体会到佛法的不可思议。从前,我们以“获得”为快乐;现在,我们以“付出”为快乐!这个付出的过程,就是放下“我执”的过程。
这些年,我的师兄们参加了汶川、玉树的抗震救灾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组织救助了多位患白血病的青少年,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我们资助了上百位贫困学生,让他们重返校园!我们参与赡养了百多位孤寡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我们助印了大批的经书法本,让法音宣流泽惠众生!我们供养了数百位学僧,为佛教僧才的培养尽了一个佛子的努力!我们定期组织放生,让无数的生命免遭屠杀的恐惧,回归自然!我们为我们的精神家园——昌列寺的建设添砖加瓦,使之日益宏大,成为众多佛子向往和学习的学校!回首这些年的修行,我们不敢说我们做的最好,但是我们的确是尽力了!
凡此种种,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心念,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从修法的角度讲,当我们老老实实的观生老病死、人生无常、因果不虚、轮回不空时,就能深切的体悟到“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的道理。那么,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还有什么可以虚荣的呢?
在我看来,你可能比较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这种“在意”,我估计在你学佛之前就存在,你可能做任何事情都比较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这或许是一种轻微的心理障碍,从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比较“自我”导致的。这就更加要提醒您,修行需要更精进,更低调,甚至更善巧!
佛教知识知道的不多,就需要更多的阅读佛教的典籍,更深入的闻思;无论诵经、礼拜、燃香供佛,说到底都是在帮助修心。如果心念能暂时安住,那么形式有时候并非绝对必要。健阳仁波切的佛学造诣精深,精通汉语。每次见到他,我都会被他的安详、慈悲和善巧所吸引。所以,当您与上师相处时,一定要珍惜这种法缘,切不可因为内心的自卑而错失问法的机缘。正是因为我们无明,对佛法懵懵懂懂,所以我们才要拜师学法。如果每一次上师来,我们只是把上师当做一个摆设,问些不疼不痒的问题,那么真正愚蠢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我自己习惯把闻思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等上师来时一起求教。一个学生如果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显然这个学生没有把功夫用在学习上。希望我们都不做这样的学生!
合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