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和高度决定态度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佛教佛法藏传佛教 |
分类: 文章和随笔 |
这两张照片,被世界上两个通讯社分别采用,配以不同的说明,最后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随之而来的就是它们需要的“舆论”的声音,一种是反对战争,谴责虐待战俘的舆论;另外一种则是认为战争虽然无可避免,但是己方士兵很人道,能够善待战俘的舆论。
然而,公众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的是,这其实是一张照片的不同部分:
很多时候,由于我们自身的局限,我们无法获知一件事情的完全真相,我们得到的可能只是零星的片段。要想从零星的片段中分析出完全的真相,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建立于其上的种种分析和推理显然也就不那么“靠得住”。
每天我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和不同的佛友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由于讲述者个人情感和立场的原因,我知道我所听到的故事永远不可能是客观和全面的,此外我认为也没有必要非要把别人不愿意说出来的事情问个清楚。
很多人只有在自己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会想到佛法,虽然是“临时抱佛脚”,但是能抱上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一般说来,佛教是可以给出一些方法或者启示的。比如在关于“修行”这个问题上,很多人会很纠结,觉得舍弃世间一切(如家庭、事业、爱情等等)去修行是一件对身边的人不负责任的做法。
很多人试图说服自己,并尝试在“出世间”和“世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到“两不耽误”。也有人“持有”或者“赞同”这样的观点:“一个(要去修行的)人若连身边的人都无法度化,又如何去度化所有众生?”冷静的去想想,这个问题本身已经失却了逻辑性:正因为这个人还没有证得佛果,所以才要选择去修行。一个凡夫,如果连自度都无法做到,那么我们怎么可以要求他在还没有证得佛果的前提下去度化别人?
不要说你我,就是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也做不到。熟谙佛教故事的人都知道当年佛陀是如何出家修道的。悉达多太子在观察到生老病死四种现象后,顿感人生无常,所以立誓出家追寻究竟的真理。但是他的父亲净饭王却不准许他出家,因为他父亲想要他继承王位。为此,净饭王派遣侍臣和宫娥彩女,轮流值班,加意守护,不准太子离开王宫。然而悉达多太子出家修道的心已经非常坚定,无人可以阻挡,于是在那年的二月初八的深夜,当宫女全部熟睡时,悉达多太子就叫马夫车匿,驾上骏马健陡。从王宫北门悄然出城,并发誓说:“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众生脱离生死大海,誓不再回迦毗罗城。”
佛陀是何等样的人物,尚且要示现出家修行,我们这些无明愚痴的凡夫怎么就可以认为自己不用修行,也可以度化身边的人呢?很多人出现问题或者烦恼,喜欢向我要解决的方法。但是我的方法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看高僧大德的传记的,在这些传记中,我不是去猎奇里面的故事,而是去闻思这些高僧大德们在遇到人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烦恼时,他们所用到的对治方法。闻思这些方法会对我有莫大的启发。
我们没有佛陀那样的智慧。即便是作为佛陀,尚且有其不能度化的刚强众生。但是我们有无数前辈修行的体悟和经验作为参考,可以解决我们自身当下的问题。很多前辈用他们的双足已经为我们踩出了一条前行的道路,我们可以沿着这条道路前进而不受荆棘的伤害。前辈的教言和经验就像一个个锦囊,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打开锦囊便可以得到提示。用前辈的智慧解决我们现实的问题,这就是闻思的必要性之一。
我们从《大圆满前行》中获得如下的祖师教言: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相,轮回相续漂泊众有情。这种高屋建瓴式的教言,可以让我们透过所有人生迷雾,认识生命的本质。当我们真正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就不会再为一些烦恼所纠结。如同有师兄举的萨千·贡嘎·宁波大师的《远离四种执着》的教法:“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