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团体中的和谐之道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佛教佛法藏传佛教昌列寺嘎玛仁波切文化 |
分类: 文章和随笔 |
前两天,上师带领北京的弟子们做了一次莲师荟供,并做了关于莲师荟供修法意义的开示,同时还做了关于在团体中和谐相处的开示。我们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工作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汇聚到佛门之下,愿意接受佛法僧三宝的教诲,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就需要在这个团体里放下很多自我的东西,学习与其他人和谐相处之道。
在佛教中,僧人的团体叫做僧团;居士的团体叫做居士林。虽有出家和在家的区别,但在团体生活的原则上,是有一个共同的标准的,这个标准叫做“六和敬”。“六和敬”的思想是佛陀住世的时候就提出来的,目的是使大家过的生活“平等清净、互相敬重、和谐快乐”。
无论我们是在各地中心的共修,还是到寺院的小住修法,我们都会面临这样的团体生活。因此也就需要我们时时把六和敬的思想贯彻到修行中。团体之中的生活本身就是修行。上师是洞彻一切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开示,也是因为团体内有这样的现象,所以上师才会委婉的向我们指出来。
这六和敬是指:
一、身和同住:
我们在一起学习、共修,在寺院里吃住在一起,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产生口角,不发生磨擦,更不能有粗暴野蛮的举动。
二、语和无诤:
我们同住在一起,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古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佛教认为这还不够。所谓“口和无诤”不是讲不要争论,而是说不要做无益的辩论。
20世纪中期,著名的藏学家更敦群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赞同某一个观点,你会寻找到成千上万个论据支持它;如果你反对一个观点,你也同样可以找出成千上万个论据来佐证它。”如果我们无法做到口和无诤,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找出若干条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去否定他人的看法,就会导致无益的争辩。如此,大家也就无法在语言上寻找到共同的方式。
在佛教丛林规约里,为了避免常住的是非和纷争,在“六和思想”里将“口和无诤”放在第二位,要求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在说话时,语气要谦和礼貌,要和颜悦色,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吵,以至于肢体的冲突。口和无诤的理念来源和注解是四摄当中的“爱语摄”,在佛制戒律中的规定则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
三、意和同悦:
我们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和悦,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四、戒和同修:
佛教四众,各有戒律。沙弥有沙弥戒、比丘有比丘戒、居士有居士戒,每一众群体都要遵守各自藉以修持的戒法。我们都需要如法行持,要有共同守法的精神。
五、利和同均:
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这一条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涉及的几率比较少,但也并非没有,所以还是需要在平时加以注意。
六、见和同解:
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大家同为佛弟子,在见解思想上,要做到相同和统一,这样集体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如果人人各持成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一定不能保持清净,也必精神散漫,不能为大众服务了。
这六条说起来不复杂,但是做起来不容易,因为我们身上都有很多的习气,时不时的就会跑出来折腾一番。所以我们要经常的反省自己,要经常的忏悔自己的过失。这样才可以让自己的修行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