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如梦境——书与电影 |
在新世纪影城看《千里走单骑》,坐好后才发现又坐了那年看《十面埋伏》的位置。那年来晚了,一抬头已经是章子怡在牡丹坊打腰鼓(腰带打鼓),后来去一家朋友工作的影视公司,发现装修用的居然就是牡丹坊的剩余材料,红香绿玉古色古香的倒也蛮好看。《千里走单骑》里的高仓健头发是黑的,可能是染的,所以没觉得他有七十岁,然而影片总是出现他的侧影,脸上的线条无可避免的模糊了,像是一块雕刻好没有及时送进窑里去烧的陶坯,在时光中默默的模糊了棱角,风化了。影片中出现了不少他的画外音,有些没有什么用,留下印象的是他作为一个日本人来到丽江的孤独感和无能为力感,由此理解了儿子从前来到这里面对玉龙雪山的沉默。人老了,是不是在时间中不知不觉的就变成了异乡人,时间总是属于年轻一代的,年轻人所用的语汇,是不是对于老年人来讲就像是一门新的语言,已经无力去了解?想起小津的影片,他拍了一辈子电影,拍的却都是同一个主题:人归根结底是孤独的,人到老年,只能独自感悟孤独的味道。高仓健是硬汉,在这部影片里还在试图对抗孤独。不知道他是不是成功了,村民用望不到头的宴席欢迎他的时候,他为什么要一个人孤独的躲在墙角去接一个电话?广角镜头的俯拍似乎在残忍的暴露这个老人不属于这场朴素的盛宴。李加民哭得涕泪滂沱,高仓健在一旁羡慕他的情感可以自由发泄,如果他能这样,那么今天他就不会来到这里,看别人的情感肆意流露。突然觉得这部电影是在试图表达高仓健的个人感受,当他作为偶像、作为硬汉,独行一辈子,是不是有时也会感到痛苦,痛苦他的情感不得不被包裹在坚硬的外壳之下?这个七十岁的老人,一生没有第二次婚姻,无子无女,而他认为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相遇。还能跟谁再相遇?他这孤独一人的硬汉?突然有点明白《千里走单骑》这个名字,走的是高仓健,孤独一人,走了一千里,来到这里,跟我们相遇。因为这个,突然在看完这部电影好几天之后有点感动,感动的是独行而却渴望相遇的高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