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这一时空具有令人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影片特意建构了一些独特的、富于时代气息的“场景”。在苏童的一篇小说中,他曾经借书中叙述者之口,充满激情地回忆他童年最深刻的印象:他的哥哥和女朋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一个坐、一个斜倚,形成了他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区最有名的恋爱生活场景。
“场景”是构成回忆的重要成份。尤其在少年时代充满想象的朦胧、破碎的回忆中,往往,“场景”比“声音”、“气味”等构成回忆的要素更为经典和强烈。并在人们长期的流传中固定成具有雕塑色彩的沉默、典型、难以理解但却具有强大震撼力的画面。《牯岭街少年杀人案件》就利用了回忆的这种特性,塑造了小明和小四在靶场和大树下的两个经典场景,其中,大树下的画面成为影片的标志和经典剧照。张艾嘉的套层结构新片《心动》(张艾嘉饰演一位女导演,将自己的初恋故事拍成电影;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由金城武和粱咏琪分别饰演),她同样营造了几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去固定“初恋”的经典瞬间:一个是金城武饰演的男主角躺在长凳上对着天空拍摄,在影片结尾时,张艾嘉饰演的女导演收到初恋情人的一封信,里面是无数天空的照片,写着:“将所有想念你的日子寄给你”──至此,观众方才明白,原来影片中出现的金城武仰拍天空的画面是在拍摄所有想念初恋情人的日子;一个是影片结尾画面中金城武和粱咏琪饰演的男女主人公并肩立在大树下,镜头无限拉开,电脑特技创造出神奇的画面色彩。使这个场景如同《乱世佳人》中出现的那些经典的煽情画面。《牯岭街少年杀人案件》中的经典画面没有爱情片中那种强烈的煽情气息,但却悠长、淡远,充盈着影片特有的节奏感。
如何拍摄人物对话的场景也能够体现出影片的风格特色:一般的类型片利用轴线原则,采用正反打镜头,过肩(外反拍机位)或者不过肩(内反拍机位)机位;在王家卫拍摄的视觉风格独特、充满现代气息的影片中,一般采取扛拍左右摇的镜头运动方式拍摄对话场景,在好莱坞一些视觉风格较有现代气息和MTV色彩的影片中,如奥立弗.斯通的《U型转弯》、《天生杀手》或者一些由黑人影星主演的警匪片也常常采用这种手法;而在《牯岭街少年杀人案件》这部影片中,常常采用固定机位拍摄人物对话,如小四与小翠对话,小四的父亲与教导主任争吵等场面。生活本身的残酷在摄影机所采取的冷静视角中获得充分展现,而无需镜头运动或者剪辑手段加以渲染。
在影片的第一段落中,创作者们采取了极为风格化的视听语言来营造、重建一个逝去的时空。“三百六十度空间观念”;“多层次声音空间”的运用和对画外空间的暗示;用光线进行场面调度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采用画中画丰富画面层次;镜头内部时空体现影片独特的节奏,而不是利用剪辑创造“法西斯式”蒙太奇节奏;冷静视角拍摄对话场面;高潮场面用远景镜头来表现;细节的创造性运用;充满怀旧气息的“场景”表现等等,都在用非常客观、冷静、俯瞰的视点营建一个开放时空、重塑一个逝去时代,目的在于创造一个人们得以从个人独特体验进入的艺术世界,为人们生命中最珍贵的“时间”和“经验”留下一个生动的摹本,使人类共同的经验得以通过艺术世界流传和沟通,使人类的生命具有永恒的意义。
2、每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偶像,供他摹仿、崇拜。在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中,约翰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偶像供他热爱、学习、膜拜。有时是他的长辈,有时是他的玩伴,有时是他的情人。他们给他激励、也给他幻灭,使他的成长过程中充满挫折感和激情,他只有利用音乐作为宣泄的途径。
小四却没有这样幸运:他的父亲与教导主任的对抗是无力的,后来又因为政治问题受审,无法承担榜样的责任;小马刚出现时是一个无畏的、勇敢的伙伴,但是后来小马泡小明所体现出的成熟的成人世界理论使小四望而生畏;哈尼是小四的另一面,他战斗是因为他害怕,他无所顾忌是因为他不知道应当追求什么,哈尼的出场充满戏剧色彩──在众人的期待中,在与环境色彩形成的截然对比中,哈尼出现,显得如此孤寂和不合时宜。他对小四一见如故,大谈“老包”充满尊严的、无可挽回的灭亡,也预示了他的悲剧命运。哈尼死后,小四希望成为哈尼的继承人,但是小明却拒绝了他──因为小明知道,他只不过是另一个、与这个成人世界格格不入的哈尼。就连随便的女孩子小翠也打击了小四的幻想──小四企图感化、挽救小太妹小翠,小翠一句“你以为你是谁”就粉碎了小四的英雄幻想。
小明更直接对小四说:“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改变的。”
小四杀死了小明──一个背叛了童贞世界的人,一个还没长大就已经老了的人,一个愿意与这丑恶世界同流合污而不愿接受小四的挽救的人。小四杀死了这个无可奈何的、成人的世界,以此显现他拒绝成长的绝望的英雄主义。小四的另一个我“哈尼”被这世界杀死了,小四的这一个我则杀死了这个世界。绝望的、幻灭的小四甚至不再相信曾给他英雄幻想的电影──他还回了从片场偷的手电筒──因为他已经完全认识到电影世界的虚幻,与这世界一样的虚幻。
警察局人去屋空的镜头再度体现出影片一贯的、由镜头内部时空所创造的独特节奏。
影片结束于一个意味深长的感伤画面──小四入狱以后,他的母亲(一个同样的失败者,由于来台湾时将学历证明忘在大陆,不得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唯恐失去工作),在画面后景晾衣服,听到收音机中播放升学名单──那些只有名字的少年通过了社会的考验,得以进入成人世界,而失去了自我的小四却永远地被拒绝在这个世界之外。
围绕在小四身边的是一个残酷的社会:因政治问题受审的父亲,因没带学历证明而不得不低三下四的母亲;小明母女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由小马所象征的贫富不公的社会;刻板、无能的教育制度;英雄偶像人物“哈尼”脆弱的生命;帮会争斗的血腥残酷。而小四执着的要做一个英雄,一个象征着理想主义却体现出悲剧色彩的英雄。小四的失败成长、他进入成人社会的失败象征着人类永恒的理想幻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少年情杀故事,这是少年维特的又一次牺牲,而本片,就是杨德昌以无限崇敬的心情和冷静客观的视角献给青春的祭礼──一部具有史诗色彩的“青春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