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卫生”也是中国人的“传统”?
鞠晨曦
随着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不讲卫生”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标签了,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上卫生间不冲水,几乎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利。更有人寻根问底说,中国人不讲卫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陋习,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罪过,因为老祖宗根本不懂细菌之类的学说,所以无视卫生——一段时间以来,只要中国人有点什么过错,立即就有人从“传统文化”上去找根源,好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万恶之根源了。不过,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说法纯属污蔑。老祖宗虽然不懂细菌学说,但对卫生的要求,却并不比现代人低。
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是古人必修的功课。《朱子治家格言》中要求儿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通常,六七岁开始,父母就要教小孩扫地了,而不是像现代的小孩一样,读到大学了还不晓得如何清扫屋子。古人坚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古训,从讲卫生这样的小事做起,是古代幼学的基本要求。
古人有定期打扫屋舍的习惯,周书《秘奥造宅经》中记载,古人经常要“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至今很多节日还保存这样的习俗。例如,腊八开始,农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屋宇。清扫屋宇不是一般的打扫,而是从房顶到地面到灶底全面清扫,我们家乡叫做“扫阳尘”,反倒是最近20年来这个习俗被遗忘掉了;端午节人们要自采草药进行消毒,喝雄黄接避邪,采艾叶防蚊,现在,端午节只剩下吃粽子了。
古人对个人卫生特别讲究,早在先秦时期便提倡“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汉代甚至还规定官吏每5个工作日后有一天可以休假洗澡,叫做“沐休”。
古人对破坏环境的事情非常厌恶,做豆腐、酿酒的人家必须修好排水沟渠,否则会遭人唾弃。对染坊之类污染更大的作坊,古人就更加注意防范了。苏州虎丘山山门内壁上嵌有一块题有“永禁虎丘染坊碑”字样的碑石,当地人称之为“禁染碑”,就是因为清朝时期,这一带染布的作坊太多,作坊主不注意环境保护,将污水任意排入河中,污染河水,所以官府禁止在这里开染坊。
古人甚至对破坏环境卫生的人采取非常严厉惩罚措施,极端的例子是将乱倒垃圾的处以砍手的重刑。《韩非子·内储说上》就有“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的记载。
可见,古人的卫生意识一点不比我们现代人差。
我个人的印象中,以前生活在穷苦中的人比现代人生活得更体面,更讲卫生。从记忆中的70年代到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一步步提高了,村庄里的卫生却一天天糟糕了。以前的村落里,青石铺路,绿树成荫,即使下雨天也可以穿着布鞋走家串巷。只要道路偶有破损,立刻会有好心人前来修补。所谓修桥补路,是古人公认的善举。因此,过去的村庄里是很少看到垃圾满地、道路泥泞的现象的。
小时候家里穷,一年也难得有件新衣服穿,但奶奶每天都会把一块洗得干干净净的手帕放到我的口袋里,用来拭鼻涕,掩喷嚏。如果有小孩身上搞得脏兮兮的,做母亲的必然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当然,由于生活水平、科技水平的限制,古人在生活中有很多生活习惯在现代人看起来不太卫生,特别是穷苦人民,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卫生自然也就不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古人的卫生意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