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述

(2008-05-14 08:08:18)
标签:

后现代

消解

中心主义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述
——摘录自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 , 1993年10月第1版

 

    流浪者四海为家而永远不在家,对他而言,无家存在,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称其为家。

 

    1945年,J.哈德那特在一篇题为《后现代房屋》的文里也使用了“后现代”  —词。文章写道:“我将不为我的未来的房屋想像一个浪漫的主人,我也不捍卫我的委托人的那些与‘人性’有关的怪癖偏好。不.他将是一个现代的主人,一个后现代的主人,如果这样一件事是可能的话。解放所有的敏感性、幻想或空想,他的观点、他的趣味、他的思维习惯对于一个集体工业的生活模式来说将成为最必要的,……他将为自己要求某种内在经验,使自己从外在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从集体共识的污染中超脱出来。当世界被社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之后,机会将还可以在家中发现。” 

 

    在50年代,诗人C.奥尔森将四、五十年代出现的一批不同于艾略特诗风的新诗歌称为“后现代主义”。

 

    首次明确地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后现代主义”  —词的是哈桑和L.费德勒等人。费德勒将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激进的文化潮流(后人道主义、后男权、后英雄、后白种人)溶为一体。他以主张大众文学为名,试图对正统的现代主义文学传统提出挑战。而哈桑则将后现代主义与他的“沉默文学”(the iteratureof selence)联系起来。

 

    不是所有人都存在于同样的现在,他们凭借他们在今天可以被看到这一事实而仅仅外在地存在于现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别人正生活在同样的时代。    ——[德]  恩斯特·布洛赫 

 

   “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称福柯为一个后现代思想家并不意味着他的同时代人和幸存者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或必须成为后现代主义者。历史的中断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个人,同一种纪律或设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现代的,在另一些方面还可以是后现代的。”——DC霍埃:《福柯:现代抑或后现代》 

 

    根据《后现代主义与大陆哲学》一书的编者H.J.席沃尔曼的考察,“哲学中的现代主义”可以追溯到培根、伽利略、笛卡尔身上,指与古代的和中世纪哲学传统的决裂。    这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是以下列观念为发端的:人是自然的解释者(培根);或人是宇宙的观察者(伽利略);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改造和控制世界,主体(自我)能自己证明白己,自己肯定自已。现代主义哲学试图成为“科学的”,它诉诸于一种精确的方法,而不是权威。现代主义在康德那里取得了一种新的形式:它将笛卡尔的理性土义与洛克和休漠的经验主义结合起来。这样哲学中的现代主义便具有了超验的和经验的两个方面。

 

    席沃尔曼的扫描基本上抓住了现代主义的特征: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而对这一切的质疑便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用席沃尔曼的说法,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划界”(deUmn)。 

 

    一句话,“后现代主义是破碎的,非连续的、散播的,反之,现代主义则是肯定的、中心的、连续的和统一的。”——席沃尔曼《后现代主义——哲学与艺术》 

 

    D.c.霍埃则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按照他的分析,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后现代主义自愿接受而不是哀叹人类思考巨型未思(grand unthoght)的东西的不可避免的无能。。此外,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否认思维是完全自明的,否认存在单一的、唯一的思考“末思”的思维方式 

 

    在探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方面最为详尽的要数I.哈桑的研究。在《后现代转向》一书中,他专门列了一个图表,来比较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从理论的角度概括一下,后现代主义在哈桑那里主要有下列儿大特征:(1)不确定性。它包括多元论、反叛、随机性、分化、模糊和破裂;(2)破碎性。这包括对综合和总体性的不信任;(3)反正统性。对权威的挑战是其重要内容;(4)非我性。抛弃将主体等同于实体的传统,(5)内在性。反对赵验性,强调心灵与语言的自生能力。

 

    罗马尼亚学者A.博泰兹认为,“视角的多面化乃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它强调个人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认为只能通过解释的多元性来认识现实。这样,在科学思维中也有创造性的和诗的侧面,而人类的各种价值在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认识论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柱。”——A博泰兹:《关于人的科学哲学》译文载《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1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