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房价持续走高,成了中国百姓心头难抑之痛。据统计,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售价上涨14.4%,商品住宅平均上涨15.2%,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比上年增长7.7%。房价持续走高,脱离了市民的购买能力,工资升幅有限的百姓先是被涨价弄得晕头转向,继而被高房价惊得瞠目结舌,看着日益贵族化的房价,往往只能望房兴叹。在上海市,2003年以前,7000元以上的就是高价房,而现在,却只是中低价房。而其实,任何一个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反映出来的是居民的生产力水平,这一水平一般地说表现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如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房价比较,上海的房地产价格比纽约或伦敦都贵了三倍。几年前,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沪的一些市民还幻想着在郊区买便宜的房子,再买辆私人车进城上班,两者相加,费用也比在城内买房子节省得多。但现在发现,严重的堵车已经使开私人车进城上班成为乌托邦。而没有私家车就得日复一日地花上4个小时上下班,不可能有幸福感。即便如此,2005年4月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房地产分论坛上,中国房地产业的重量级人物无一例外地声称,房价还得涨。而所谓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根本就没有他们个人财产的急剧上升来得重要。
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房价只是“温和”地上涨。然而在普通百姓看来,房价的涨幅远远高于统计数字的那十来个百分点。房地产信息的统计程序,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在原始数据的提供上,可能存在人为操纵。我们常规(统计)是从开发商那里,而不是从市场采集数据,从而造成数据准确性与可信度大打折扣。中国房地产业的基本数据来自房地产商的报告。城调队的初始数据,是由当地房地产开发商自行填报的。这办法倒是省事,还能降低调查成本,惟一的缺陷是失真。
在前不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表示:统计局的统计并未从房地产的消费和使用方面着眼。我们主要是从开发商的角度,就是说从生产方统计的,也就是房地产开发商完成的情况。那么,真实数字与统计数字究竟有多大的出入?自2004年7月1日起,上海市对所有房地产交易实行网上登记备案。因此,自去年7月以后,上海的房地产交易信息有了比较可靠的来源。根据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的数据,上海目前商品房的加权平均价约在8500元/平方米左右,然而,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5135元/平方米。前者比后者足足高出66%。难怪上海的老百姓说,大上海找不到5135元/平方米的房子。
房价飞涨还与巨资炒房有关。而全民炒房在相当程度上阻碍着建筑本身的技术进步。不久前建设部指出,我国建筑能耗惊人,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而有关人员预计,如果城镇建筑都达到节能标准,到2020年每年可节约3.35亿吨标准煤,或减少8000万千瓦时空调高峰负荷,相当于每年节省电力投资约1万亿元。由于中国大量住房由炒家掌控,只为投机炒作而非居住,故根本不会关心是否节能。而房地产开发商为迎合炒作,也大玩花俏的概念,对建筑的内在质量关心甚少,兴建了很多外表豪华、密度高得惊人,并因赶工期而偷工减料的垃圾房,就相当于股市里的垃圾股,没有内在质量,仅凭概念兴风作浪,贻害无穷。总之,中国房地产业无论是对国民福利的贡献,还是其建筑本身的技术进步,都已陷入增长而不发展的境地,实在发人深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