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员”改革的号角在中海吹响!

标签:
股票 |
大船员改革
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大船员管理体制会对中国海运的发展和一线船员带来哪些影响?这样改革能否增强船员队伍的凝聚力?改革背后,中国海运对船员管理又有怎样更深入的思考?带着这些问题,中国交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海运董事长、党组书记许立荣。
惟有改革 别无他途
许立荣:随着国内外航运市场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百年未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航运市场带来持续低迷,同时迈入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如果固守旧有的管理模式,将难以立足。用改革的办法解决船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惟有改革,别无他途。
难走的是上坡路,难啃的是硬骨头。中国海运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对我们集团来说意义重大。要想攻坚克难,找到破解难题之策,战胜挑战之方,突破困境之路,只有进行全面深入改革。船员是航运企业最重要、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船员体制改革事关船员的切身利益,事关船舶的安全航行,但也更事关能否调动船员的积极性,一定要把航运企业这个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力量凝聚起来,与企业同甘共苦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推进船员体制改革,即是对企业的重大挑战,考验着企业的魄力和智慧,也是企业能否成功应对挑战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改革之一。
中国海运经过广泛、深入、审慎的调查研究,将船员管理体制改革这块“硬骨头”作为了今年集团确定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目的是解决以往集团船员管理体制中存在“船员管理职责交叉、船员培训不到位、船员管理和用工成本高、船员流动受阻”四大问题,并破除“以前就是这么干的”和“现在市场不好等市场好了就会好的”等意识,倡导积极主动应对挑战,克服等靠要思想。
管理的螺旋式上升
记者:船员管理是航运企业一直关注的课题,中国海运也一直在探索,并进行过多次改革。这次船员管理体制改革,除了我们表面可以看到的,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还有哪些?本次改革和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许立荣:中国海运在之前也曾经有过所谓的“大船员管理体制”,但这次改革与以往的大船员体制不同,是提高集团整体实力与竞争力的一次飞跃。
本次实施的船员管理资源的整合,远不止从分散走向集中这么简单。在设计和研究时,我们就不断对标,以贝仕等国际先进的船舶管理公司为标杆,研究马士基、商船三井等世界一流航运企业,找出我们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以,这次改革是在总结中国海运以往船员管理体制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吸收借鉴了国际管船、管船员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的改革,是一次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改革,是改进船员管理的一次螺旋式上升,不是翻烧饼。
记者:这次改革对于企业来讲,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许立荣:这次改革,我们重点要解决船员管理职责交叉、船员管理和用工成本高这两个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在改革之前,我们集团平均每套船员班子成本比市场高,而在船船员到手的实际收入比市场低。这其中剔除按照国家法规必须缴交各种保险费用的成本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情况,如:由于船员资源分散在各船公司管理,由于不同类型船舶船员库之间存在内部壁垒,船员流动受阻,由于各船公司船员配置不平衡,加上一些应对市场变化而进行的航线、船舶调整,导致会出现一些单位个别重点岗位紧缺但另一个公司同类岗位人员富余,船员资源得不到调剂的情况,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再如,各船公司都有船员管理部门,导致管理费用较高;船员不流动,导致各船公司的船员后备系数偏高;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不适航船员管理及费用问题,等等,再加上中国海运为船员缴纳补充医保、年金以及一些社会性费用,导致了中国海运船员费用比市场高、船员到手收入比市场低的情况。
这次改革,我们就是要通过资源集中管理和使用,船员管理人员集中在中海国际一个平台后,船公司不再重叠配置,可以减少管理人员;船员资源在保持相对稳定、分船队管理的同时,可以做到削峰填谷、合理流动、科学配置,减少重复配员;参照国际一流船舶管理公司对船员资源配置的要求,确定合理的系数,确定船员队伍的适度规模,并根据船队发展和市场情况,采取多种用工方式。这种减少重复费用和资源集中优化使用,可以降低管理费用,在不降低船员到手收入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船员成本。
“两不减”与“两更加”
记者:一谈及改革,肯定会牵涉各方利益。在船员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国海运如何保障船员利益不受损失?
许立荣:我们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和落实措施,至始至终都将船员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仅要解决事关船员职业发展的船员培训不到位、船员流动受阻导致的职业发展受影响的问题,而且要保障船员的到手收入、对船员的服务方面的“两不减”与“两更加”。
对于船员来说,在原有体制下,船员的培训经费比较分散,各公司分头搞培训,既有重复,也不利于师资质量的提高。改革后,船员培训统一规划,船员教培经费在船员管理公司一个平台上更好地统筹安排,教培资源集中用于集团船员,让各职船员在不同层级的培训有保障,可以保障和提升船员的培训质量。
航海是一个倚重经验资历的职业,以往船员长期在一家船公司做同类型的船,缺乏锻炼,不利于船员的职业发展。比如:某一船公司的船舶只跑内贸,那么这些船员没机会远洋航行,得不到远洋资历的积累,换不出甲类适任证书,制约了船员的个人发展。“大船员体制”下,船员在不同船种、不同船型机型、不同航线之间有序流动将更加便捷,船员积累经验资历、自身增值、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将有更好的条件,对船员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好处。
另外,“大船员体制”推行后,各船员库的壁垒将被打破,船员资源流动会更为顺畅,以往某些船员库缺员、某些船员库却人满为患的情况将大为减少,船员上船的选择性更广,就业岗位更有保障。
在船员的收入和服务船员方面,我们在这次改革中做到船员“两个不减”:一是船员待遇不减。改革后,船公司和中海国际将实行船舶单船船员费用包干的市场模式,船员薪酬将统一由中海国际支付,通过一些资源的集中使用和发挥规模优势,以及充分利用一些政策,保证船员到手收入不但不能减,在船收入还要有提高。改革后,中海国际将进一步采取多种方式,避免不合理成本增加船员总成本而影响船员收益,达到企业和船员双赢。二是关心关爱不减。改革后,中海国际将全面梳理并延续船公司原有的关心关爱船员措施,同时,把中海国际自身独有的关心关爱措施同步覆盖到全体船员,使船员能够享受到“1+1>2”的关心关爱服务。
实行“大船员体制”后,我们还要做到服务船员“两个不变”:一是船员服务的船舶不变;二是原来服务船员的机关管理人员不变,联系方式也保持不变。同时做到服务船员“两个更加”:即船员的事业舞台更加宽广,管理服务更加周到。
“大船员体制”下,船员办事将更便捷。如费用报销、培训、职称申报、证书、计生、社保等,因工作流程环节减少,模式统一,船员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不再需要在几个单位之间来回奔波,办事将更加快捷、方便。
记者:除了“大船员体制”,中国海运对船员管理还有着怎样的长远谋划?
实施“大船员体制”改革,是中国海运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当然,由于历史原因和企业的实际,这项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将不断改革、不断完善船员管理体制。
另外,我们还制定了一项对船员长期激励的措施,从今年开始,在每年的世界航海日前后,每年对为集团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船舶主要管理人员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在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肯定的同时,进一步激励广大船员热爱航运、服务中海,为航运事业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http://www.cnshipping.com/upload/Image/mrtp/1_238307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