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是一本天书(2):道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2011-09-23 22:21:56)
标签:

老子

孔子

儒家

道家

先秦

诸子百家

股票

道德

分类: 道莅天下

 

<老子>是一本天书(2):道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百忍成金《道莅天下》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夫子认为早上听闻了大道,即使下午就死去,那么人生也没什么遗憾了。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认为得道的人,天下都会归顺他;失去道的人,连至亲都会鄙视他,叛离他。

史书曰:“夏桀无道,商汤伐之。”夏桀因为无道,所以被商汤起而伐之,失去了天下。同样类似的是,商纣因为无道,600年基业毁于一旦,被周朝取代。古人是非常迷信的,认为君命天授,但是早在周公就总结说:“天命无常,唯德辅之。”

在读先秦文学时,大部分文章开头都要先讲“道”。孙子兵法开卷名义:“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遍观诸子百家,开卷名义莫不先从“道”开始讲起。即使是偷东西的盗贼,亦是:“盗亦有道”。所以“道”绝非道家的专利,而是诸子百家的共同的理论基础。

古人说完了道,然后一般就开始说“德”了,上文周公说的“天命无常,唯德辅之”;古人常说的“天下之大,唯有德者居之”;做生意,投资股票也是“小钱在智,大钱在德”。靠聪明才智只能赚点小钱,要想赚大钱,要靠“德”。

人类经过数万年的进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了文明社会。文明社会又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终于在距今大约2500年前,人类的文明到达了一个高峰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先知、伊斯兰的默罕默德、耶稣基督、中国的老子、孔子、诸子百家等,纷纷著书立说,阐述对宇宙、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伦理学说,将文明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是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思想空前的解放,各自提出不同的学说,达到了非常高的文明成就。至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就戛然而止了。

其实所谓诸子百家,那是后来史学家分的。在春秋战国时代并无分别,大家都在探讨对宇宙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天下的兴亡、国家的治理、民众的教化。在这种哲学探讨中,提出了天、地、道、德、气、器、性、礼、义、仁、圣人等多个概念。远古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的许多东西无法解释,畏惧神秘的大自然的力量,因此产生了鬼、神、宗教、巫术等解释与崇拜。在西方国家,宗教的权利非常强大,和政权结合了起来,使西方国家的历史上近代几千年都处于黑暗之中。但是中国人从周公时代就意识到了“天命无常,唯德辅之”。中国古人对鬼神的态度基本是“敬而远之”,要尊重鬼神,不敢得罪他们啊,但是要远离他们,惹不起我躲得起。商纣虽然被描写为一个残暴无道的帝王,但正是他对宗教、巫术势力的打压,才避免了宗教势力过于强大,避免了像西方宗教和政权的结合。后代又经过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鬼神的坚决反对的态度,进一步弱化了中国人的宗教观,强化了中国人的哲学观。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看看西方的黑暗世纪,就知道中国人的古代生活是相对光明的。

看先秦时代的古文,很少涉及到鬼神、宗教类的。随便一篇古文,里面都有大量的“道”的字眼,虽然每个人的描述不同,但是诸子百家都把道、德、圣人作为共同的价值观,把通过修养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作为共同的追求。

与西方社会相比,西方人是宗教的,而中国人则是哲学的,虽然中国人比较迷信,但是由于知识分子阶层觉悟的比较早,所以宗教一直没有和政权结合起来,这也奠定了中国人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做到文明能延续的国家,也奠定了中国引领世界2000多年的基础。至于近代史上中国人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思想越来越僵化,逐渐的落后于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科技每发展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伴随着科学发展的是哲学的发展),但是不可忽略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世界上是走在世界的最前面的,其中对“道”“德”的思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外国人看到中国人没有宗教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缺乏终极关怀。其实,“道”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信仰,是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在董仲舒之后,儒家罢黜了百家,就只讲“仁、义、礼”,而不再追求道德;而道家又和神仙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宗教,致使中国人的哲学境界走向衰落,铸成了近代史的落后挨打局面。

可见一个投资者如果缺乏哲学思想的指导,很容易在股市碰壁;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哲学思想的指导,也容易走向落后。

总之,道、德是中国古代诸子所秉承的共同的信仰,而绝非道家所独有。是古人思考的基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一种比宗教更为优秀的哲学哲学信仰和思考方式。正是对道德的深入探讨,铸就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并一直呵护着中国人,让我们的文明能延续到今日。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为什么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呢?得之可以得天下,失之就会失天下呢?如果能“得道”,我们不求得天下,在股市赚点小钱总是可以的吧。

在先秦诸子中对道德理解最深刻的,毫无疑问是孔子的老师,撰写了《道德经》的老子。孔子拜见老子之后回家三天没有出门,学生忍不住了就问孔子,可曾见到了老子,孔子说:“见到了。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一生耿直,经常批评别人,也赞扬过许多人,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迁怒,不贰过”等评价。但是如此高的评价,只给过自己的老师老聃。老子对道德的理解已至化境,达到了中国古人最向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孔子才说老子像“龙”一样。

就让我们追随像“龙”一样的老子,翻开他在2500年前为我们所留下来的一本哲学散文,一首哲学的诗,来探讨中华文明,不,人类文明的“大道”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