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年后我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写(文化快评之四十)

(2014-09-09 13:05:31)
标签:

育儿

汪峰

陈晓明

分类: 文化快评

 

 

在《中国好声音》上,一位青年歌手演唱了汪峰写的歌曲《美丽世界的孤儿》,演唱之后,汪峰说了他十多年前写这支歌的体会,他说了,过了十多年之后,自己才终于明白自己当初写这首歌真正的想法和目的。汪峰的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一个问题。

一个写作者,对自己正在写作和已经写出来的作品并不是已经完全就理解了。这个现象听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这却是事实,甚至就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情况。

海明威的第一篇小说《在密执安北部》(The  North in Michigan)写于1920年,那个时候海明威只有二十一岁。这个短篇小说写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写在密执安湖附近,有一个在富人家打工的美丽女孩莉芝,不知道为何会尤其关注另一个也是打工者的吉姆,日思夜想,结果在一个夜晚,吉姆吻了并抚摸了莉芝,莉芝的感觉是恐惧和欣喜。很多研究海明威的专家都无法解读这篇小说,甚至连海明威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写这个小说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直到海明威成为大作家之后依然有人提问,直到海明威去世这个问题也还是无人可以解答。

中国作家当中类似的例子应该也有,只是中国作家一般不太愿意这样讲自己的写作,不像外国一些作家那样坦率。

写作者可能看到了某些现象,引起了兴趣和思考,但是,却尚未获得结果。事实上很多事情本身都并不一定就一定是有结果的,所有的判断都只是一个暂时的归纳,连小说版本本身也只是一个暂时固定的故事和形象,深入的理解和消解需要很长的时间。我记忆中有几篇值得纪念的小说。王蒙在平反后写的小说《海的梦》和《杂色》、阿城的《孩子王》、《树王》、《棋王》,还有王小波的几个作品。很多年过去了,这些作品依然熟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味,似乎成为一种与思维同在的一种思想性的东西。现代小说之所以依然具有魅力,就是因为这一点。最近看到陈晓明老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小说何以要现代》一文,感觉老师思考得非常深刻、全面。

任何思想的魅力都源于它能与时间同步,我们唯一需要的只是找到那个暂时而永久值得纪念的语言和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