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后我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写(文化快评之四十)
(2014-09-09 13:05:31)
标签:
育儿汪峰陈晓明 |
分类: 文化快评 |
在《中国好声音》上,一位青年歌手演唱了汪峰写的歌曲《美丽世界的孤儿》,演唱之后,汪峰说了他十多年前写这支歌的体会,他说了,过了十多年之后,自己才终于明白自己当初写这首歌真正的想法和目的。汪峰的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一个问题。
一个写作者,对自己正在写作和已经写出来的作品并不是已经完全就理解了。这个现象听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这却是事实,甚至就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情况。
海明威的第一篇小说《在密执安北部》(The
中国作家当中类似的例子应该也有,只是中国作家一般不太愿意这样讲自己的写作,不像外国一些作家那样坦率。
写作者可能看到了某些现象,引起了兴趣和思考,但是,却尚未获得结果。事实上很多事情本身都并不一定就一定是有结果的,所有的判断都只是一个暂时的归纳,连小说版本本身也只是一个暂时固定的故事和形象,深入的理解和消解需要很长的时间。我记忆中有几篇值得纪念的小说。王蒙在平反后写的小说《海的梦》和《杂色》、阿城的《孩子王》、《树王》、《棋王》,还有王小波的几个作品。很多年过去了,这些作品依然熟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味,似乎成为一种与思维同在的一种思想性的东西。现代小说之所以依然具有魅力,就是因为这一点。最近看到陈晓明老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小说何以要现代》一文,感觉老师思考得非常深刻、全面。
任何思想的魅力都源于它能与时间同步,我们唯一需要的只是找到那个暂时而永久值得纪念的语言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