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的幸福
故事发生时梭伦还不是雅典执政官,而是一个周游列国的商人。这天,他来到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国王克利萨斯隆重地款待了他,并请他见识了自己巨大的财富和威权。然后他问道:“见多识广的梭伦啊,告诉我,你遇见的最幸福的人是谁?”记载这件事的希罗多德说,克利萨斯提问时认为他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料梭伦立刻回答说是雅典的忒勒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管理得很好的城邦,膝下有一群勇敢而又善良的儿子,也看到了健康的孙儿们的诞生,并且在享受了一个人于常理之中所能有的幸福生活之后,为雅典抵御埃勒西斯而光荣献身。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心存感激地纪念他。克利萨斯又问他在幸福的排名表上谁位居其次,并很有把握自己就排在第二位。但梭伦却说:“阿尔戈斯的克利奥比斯和比顿。他们是两个非常富有的年轻人,曾在赛会上双双获胜,并且死得高贵。”克利萨斯为自己在梭伦眼里还不如希腊的平民幸福而恼怒,但又不好意思说什么。显然,东方的国王和希腊的公民因为“幸福观”的不同而导致了交谈的不快,而这种不快则为两种不同的人类划出了截然的分野。
这种分野是什么?英国学者基托在他的著作《希腊人》中指出,这种分野在于:“蛮族是奴隶,而希腊人是自由人。”[这里的“蛮族(barbarians)”一词原是个中性词,是古希腊人用来指称那些不说希腊语而只发出“巴巴”噪音的外邦人。]
在吕底亚国王看来,幸福就是自己能够成为神,享受臣民对自己神一样的供奉和膜拜;幸福就是自己王国里的一切都只属于自己,自己对土地、山川、人民享有绝对的支配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而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够得知臣民蒙昧愚盲,可供自己随意驱使,永不反抗。他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有些愿望甚是荒唐,任何一个明智的犟骨头都不会同意照他的吩咐去做;可如果大家都是软骨头或者傻瓜蛋,情况就会截然相反。因为国王是这样的幸福观,臣民的幸福就很可推断:他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平安无事,吃饱穿暖,得尽天年(如有可能,最好像国王一样穷奢极欲,富贵荣华,只是这种机会非常之少,想它只能徒增烦恼)。只要能够如此,他可以委屈求全,别的一切概不计较。而臣民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碰上一个明君圣主,蒙他开恩减少自己一点苦难和辛劳。这样,国王和臣民的幸福就都不能自主,都建立在对对方的一种不自然状态的期待之上――而这又是他自己毫无把握的事情;为此双方都疑神疑鬼,惶惶不可终日,根本无暇创造“与己无关”的悠远高尚的文明,因而也就毫无幸福可言。这种“幸福观”和实际上的不幸福,就是基托所说的“奴隶"状态。
希腊人的幸福完全不是如此。他的幸福――无论他是一位执政官还是一位普通公民――在于让自己成为一个“卓越(arete)”的人。“卓越”在这里包含了一个自由人在世界上可能创造出来的一切美好之物,并且其美好要不断超越自己和他人已有的高度。而这种幸福理想所产生的土壤,在于希腊人创立了一种高度文明的政治制度――城邦制――一种适合人口不多、面积不大的国家的直接民主制度。正如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生活在城邦里的生物。”也就是说,“城邦”是一个尊重每个公民权利的共同体,城邦的公共事务与每位公民直接相关,并得到每位公民的直接而实质性的参与。 “希腊人普遍接受这样的假定:城邦源于对正义的需要。个人是无法无天的,但城邦必须使错误得到改正。”(基托:《希腊人》第五章)在个人权利得到制度保障的环境里,在一种简朴的生活习惯中,希腊人一心一意地追求“卓越”。
这种“卓越”的理想,远离各种饥饿专制国家常有的那种“物化人”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只把“人”本身的完美当作目的。在希腊人眼中,一个人只有在道德、心智、肉体和实践各方面――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方面――都是优秀的,创造性的,才可被称为“卓越”。正如《奥德赛》里的主人公,他既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策划者,机敏的演说家,既能英勇无匹赢得所有的赛会,也能为一首歌感动得流泪。既能勇敢地抵抗可怕的风暴,又能默默忍受神所降临的一切。只有这样杰出的全能者,才是希腊人“卓越”的榜样;而只有具备这种可能性的人生,才值得一过。在某一领域是个专家,而在其他方面却是白痴,会被希腊人看作是奴隶所为。如果他看见在一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只为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而学习英语和高科技,却在人文思想的贡献上一无可取,他会觉得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发了疯,宇宙会因为这种失衡的探索而归于毁灭。
也许一切都可能毁灭,即便是遥远而辉煌的古希腊。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这些后世的人类仍为希腊人创造的卓越文明所迷醉,并且知道他们活着的时候是无比幸福的,这种幸福,只有自由勇敢的创造者才能体会。
这种分野是什么?英国学者基托在他的著作《希腊人》中指出,这种分野在于:“蛮族是奴隶,而希腊人是自由人。”[这里的“蛮族(barbarians)”一词原是个中性词,是古希腊人用来指称那些不说希腊语而只发出“巴巴”噪音的外邦人。]
在吕底亚国王看来,幸福就是自己能够成为神,享受臣民对自己神一样的供奉和膜拜;幸福就是自己王国里的一切都只属于自己,自己对土地、山川、人民享有绝对的支配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而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够得知臣民蒙昧愚盲,可供自己随意驱使,永不反抗。他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有些愿望甚是荒唐,任何一个明智的犟骨头都不会同意照他的吩咐去做;可如果大家都是软骨头或者傻瓜蛋,情况就会截然相反。因为国王是这样的幸福观,臣民的幸福就很可推断:他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平安无事,吃饱穿暖,得尽天年(如有可能,最好像国王一样穷奢极欲,富贵荣华,只是这种机会非常之少,想它只能徒增烦恼)。只要能够如此,他可以委屈求全,别的一切概不计较。而臣民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碰上一个明君圣主,蒙他开恩减少自己一点苦难和辛劳。这样,国王和臣民的幸福就都不能自主,都建立在对对方的一种不自然状态的期待之上――而这又是他自己毫无把握的事情;为此双方都疑神疑鬼,惶惶不可终日,根本无暇创造“与己无关”的悠远高尚的文明,因而也就毫无幸福可言。这种“幸福观”和实际上的不幸福,就是基托所说的“奴隶"状态。
希腊人的幸福完全不是如此。他的幸福――无论他是一位执政官还是一位普通公民――在于让自己成为一个“卓越(arete)”的人。“卓越”在这里包含了一个自由人在世界上可能创造出来的一切美好之物,并且其美好要不断超越自己和他人已有的高度。而这种幸福理想所产生的土壤,在于希腊人创立了一种高度文明的政治制度――城邦制――一种适合人口不多、面积不大的国家的直接民主制度。正如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生活在城邦里的生物。”也就是说,“城邦”是一个尊重每个公民权利的共同体,城邦的公共事务与每位公民直接相关,并得到每位公民的直接而实质性的参与。 “希腊人普遍接受这样的假定:城邦源于对正义的需要。个人是无法无天的,但城邦必须使错误得到改正。”(基托:《希腊人》第五章)在个人权利得到制度保障的环境里,在一种简朴的生活习惯中,希腊人一心一意地追求“卓越”。
这种“卓越”的理想,远离各种饥饿专制国家常有的那种“物化人”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只把“人”本身的完美当作目的。在希腊人眼中,一个人只有在道德、心智、肉体和实践各方面――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方面――都是优秀的,创造性的,才可被称为“卓越”。正如《奥德赛》里的主人公,他既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策划者,机敏的演说家,既能英勇无匹赢得所有的赛会,也能为一首歌感动得流泪。既能勇敢地抵抗可怕的风暴,又能默默忍受神所降临的一切。只有这样杰出的全能者,才是希腊人“卓越”的榜样;而只有具备这种可能性的人生,才值得一过。在某一领域是个专家,而在其他方面却是白痴,会被希腊人看作是奴隶所为。如果他看见在一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只为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而学习英语和高科技,却在人文思想的贡献上一无可取,他会觉得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发了疯,宇宙会因为这种失衡的探索而归于毁灭。
也许一切都可能毁灭,即便是遥远而辉煌的古希腊。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这些后世的人类仍为希腊人创造的卓越文明所迷醉,并且知道他们活着的时候是无比幸福的,这种幸福,只有自由勇敢的创造者才能体会。
1999年5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