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物质之美:千年至纯双眼天珠,来自远古的一种因缘。
1、勇猛精进。
皇甫兄来喝茶,谈及教育精进之道,认为首要者“勇猛”也,所谓勇猛,即敢为,专心,深掘,不断超拔自我,终而抵达无人之境。
对于教育,我们不敢说自己已经登堂入室了,但是内心确实日益清晰、坚定、通透。在寻找教育的本真的过程中,时常感觉到,需有一颗赤子之心以及过人之勇气,不然有无数多的可能,被阻隔在教育之门外。有多少人,做了一辈子的教育,仍然与教育的本真很远,甚至与教育没有关系。
2、万事皆有因缘。
有一位大学老师和一位学生谈及关于“老灵魂”的话题,我没有能力去深究,但似乎也可以引人深思。
这位老师说,每个人都是前世的灵魂再度投胎,有些灵魂很年轻,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少有的是几万年的老灵魂,因为经历了很多,再次投入肉体,便会在某些方面很快就有很高的成就,是前世决定了今生注定发光发热。
3、知止而后有定。
大师王世襄的入室弟子田家青,近日谈到了王先生的学问之道。对于我来说,王世襄先生是一座山。我对王世襄先生的修为做了一个概括,作为当今青年学者前进时的“镜子”:
(1)惜时惜语。
王世襄先生惜时如金,常常直言拒绝访客的请求。而每当交谈时,他总以聆听为要,从不好为人师,也不夸耀自己的学问,若开金口,必出微言大义,寥寥数语就使求教者茅塞顿开。
(2)心如明镜。
王世襄不仅贵为“识物”大家,论到“识人”同样心如明镜,别人耍的小聪明他从不买账,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出了成绩,才能在他心里占有一席之地。
(3)拙朴勤俭。
王世襄总是保持那副随处可见的、随和的街道老大爷形象。身上穿的衣服,手中拿的碗筷,几乎都是随街可买的大路货。“世好妍华,我耽拙朴。”王世襄的案铭道出了他平淡朴素的生活态度。
有着“美食家”之誉的王世襄,对食材更是半点糟蹋不得。一次,为了不浪费餐桌上的剩菜,他竟半逼半哄地催促外宾将剩下的半边鱼头“消灭”,直看到对方啃了下去,方才罢休。
(4)见解非凡。
王世襄对收藏的独到见解。他对不同门类的艺术品,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标准。例如,绘画须有“景儿”,器物须有“味儿”,书法须有“神”。看似轻描淡写的经验之谈,却是王世襄用“时间和功夫”堆积起来的心血成果。
(5)一丝不苟。
他对学术研究那种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黄苗子回忆:每天早上四点,王世襄的书房就已透出台灯的亮光;对时间的充分利用,也使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水平。
王世襄一生共有专著10余部,论文90余篇。每次动笔,他都得拧出了一股“和自己过不去”的“狠劲儿”。王世襄严格要求自己,每本著作的内容必须新,观点需明确,考据要翔实,出处要准确,注释要详尽,文字要简练。总而言之,一招一式都要务求唯美,这也是他的作品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明式家具研究》就是他的其中一部心血力作。业界将对术语的应用,作为评判专家真实水平的标准。王世襄不仅对各种行话、术语烂熟于心,对这些术语何时出现、彼此如何对应、如何流传发展等情况同样了如指掌。但他并未满足于此。这些术语多为匠人世代口传,随时都有失传的可能。王世襄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为上千条术语创立了专业的名词体系,使这些古代贤匠留下的知识精华,能够不断流传下去。
(6)文化担当。
王先生“玩”的背后,承载着他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无论是竹刻艺术、漆器艺术,还是观鸽,“玩”的目的都是要恢复一种快要失传的技艺。他意识到这一工作的紧迫性:如果再不对之加以研究,这种技艺就要失传,之后就很难再恢复了。对技艺的“恢复”,也不只是就事论事的记录和总结,他总以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来进行把握。在我看来,与其说他是
“玩家”,不如说他是中国文化的实践者。他一生都在致力展示和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
(7)笃信务实。
王世襄先生身上的可贵之处有这么几点,首先“少说多干”,再有就是“说到做到”。当前社会很明显的一个通病,就是“口惠而实不至”,气氛一起来说得头头是道,当面答应得痛快,但一回头,真要干了,事情就凉了。王先生奉行的原则恰恰是做实事,不务虚,没有谱的事不说,但一旦自己口头答应的事情、不管多小的事,都一定要办到。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他有时答应给朋友一本书或题写个书签,到了日子人家没来,他甚至会骑着车子亲自给人送去。这是为人诚信的一种体现。
(8)谦逊自律。
王世襄先生是特别谦虚的一个人,他从来都没有给自己冠一个“家”。别人说他是收藏家,他却说:“你别说了,你再说,我就钻桌子底下去了。”其实,在他90岁的时候,就曾有记者采访他,将他与钱钟书并举。他当时就说了:“我怎么能跟钱钟书比?我的学问连人家的百分之一都没有。”反观现在这个时代,普遍欠缺谦虚精神,什么人都可以自称为“家”,
“家”这个词也就贬值了。
王世襄先生还是很自律的一个人,到了晚年更是如此。确实有很有声望的“老专家”,由于缺乏社会监督或自满,做鉴定闹出了笑话。但王先生没有出过任何一件让大家觉得很别扭的事情。他深深明白,岁数大了,有些事情就不能做了,这恰恰是他没有“老化”的表现。他将自己的集子起名为《自珍集》,也就是“敝帚自珍”的意思。说到这里,有次他收藏艺术品的专场拍卖会,王先生倒是自己写了个致辞,谦虚地说他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值钱。其实从今天看来,他收藏的每一件东西,都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这说明他的学术成就和修养,直到现在也没有过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