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物质之美:民国陶湘刻本《百川学海》,5函30册,书名取于汉代学者杨雄《扬子法言》:“百川学海而至于海”,该书所收多系唐宋文人野史杂说之属,在文化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乾坤一草堂藏品。
1、心的出路。
如今,教师和家长的主要困难是累心。
在五脏六腑中,最辛苦的就是心脏,昼夜不停跳动,哪里需要血液,就把血液供应到哪里。思考时到头,看电视时到眼睛,生气时到肝,恐惧时到肾,悲伤时到肺。如果我们处处都乱用心,顾头不顾尾,就会慌乱无措,心就会很“累”。
许多时候,教育者的出发点可以说都是好的,但,为什么有时心血费尽也枉然?那是因为我们没能管理好自己,用心的学问实质上是建立自己良好的内心秩序,具体操作时,修炼好三心:包容心、平常心、感恩心。自己的心修好了,也就不累了。
当然,用心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是“不用心”,即时刻将自己处于一个低处,无为而无所不为,才有足够的空间调理好自己的心境。教育的道如水,水往低处流,老子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2、心的力量在何处?
当心灵被束缚的时候,是没有力量的,甚至是疲惫的。这种束缚可以说就是企图控制他人的私欲,只有放弃这种“控制”,我们才会发现心灵确实拥有巨大的力量。
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控制的感觉,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是被控制的时候,就是教育价值失去的时候。教育的秘密在于解放心灵,尝试着放弃自己的控制之心,渐渐地,不仅解放了孩子,同时也解放了自己。
教育者参与受教育者的生命发展,有一种形式叫期冀,在“期冀”中激发、协助、唤醒学生内在的力量去完成自己的整个生命。
另外,在实践中,我经常和教师们探讨课堂上“心灵感应”的作用,深知用一颗心灵感应、温暖另外一颗心灵,传递了精神能量,已经完成了教育的全部任务,而学习,是不需要教的,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想这是现代教育性的主流价值所在。
3、好的环境大于所有教育。
古今中外的经验皆可证明,给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就等于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古代思想家墨子曾提出“素丝说”,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最好的环境是能养心的,这种环境通常由优质精神(价值观、符号系统、行为规范、风气、正向评价机制等)和美好物质(具有美感和价值感的具体物质元素)两部分合理构成。物质是基础,精神是上层建筑,前者决定后者。当人处于好的环境之中,是不需要教育的或者教育就会不知不觉中转换为自我教育。
养树养根,根在习惯;养鱼养水,水在文化;养人养心,心在守静。

佳作欣赏——大师黄胄巨作《欢腾的草原》,2013年过亿元在拍卖会上成交,是黄胄先生唯一过亿的作品,过眼即拥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