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格
林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171
  • 关注人气:5,3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格小杂感(164):教育中的“眼学”

(2013-01-18 23:26:21)
标签:

林格

教育价值观

教育

杂谈

 
    1、评价。
    在古玩领域,常提到眼学。所谓“眼学”,并非单指用眼睛看,而是在千万次把玩中形成的“整体感觉”。有人曾经请马未都先生解释一下“眼学”概念,马先生打比方说,好比自家小孩和其他小孩站成一堆,作为父母的,没有谁是从孩子的身高、体重或是哪个位置长了颗痣这些细节去分辨的,都是一眼就找出来的,甚至一个背影都能确定自家孩子。
    在教育评价问题上,其实也存在一个“眼学”的问题。很多时候,过度的量化、微格化,看似科学,在实践中常常是控制了人的主动性、阻碍了教育本真的回归。对于人的实质发展,谨慎使用“量化”才是正道,有智慧的教育者,只需要整体把握,做一个模糊估计,即可直接达到评价的目的。相反,实验室的研究却需要量化、细化,以获得纯粹的数据,作为研究依据,但仅限于实验室研究,而不是直接导入实践指导。
   
    2、毛估估的智慧。
    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毛估估的智慧》,他这样写道:
    农民买小猪的时候,不是论斤称的,而是用目测的。这种方法,客家话说是“打毛(第四声)”,湖南人说是叫“毛估估”。农民之采用“毛估估”体现了一种智慧,对我们的教育也是有启发的。

毛估估的智慧,首先在于它始终坚持整体地、动势地、实在地看生命体。它不相信某一个局部的数字,比如斤数,长度等等。生命固然是可以用一些数字来刻画其某些形态的,然而生命又总是逸出在我们的刻画之外。有人这样说也是不无道理的: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我们的刻画永不能达到的那个地方出现的东西。例如对人来说,司算计的大脑的活动较可以刻画,诸如如何推理等等,而司情感的心灵不能刻画。有客自远方来,是因为不需要说也不能说的情感一类的东西,即带有生命色彩的东西,它比单纯彼此的利用更宽广,更深刻,是我们生命交往活动中的不可言状的形态。

我赞同郭教授的精彩分析,人的感受、感知能力是一种生命奇迹,是本能性的,特别是对于事物特别是人的发展的评价,很多时候远远超过科学的工具。科学是必要的,但盲丛科学是不科学的。

 

3、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有效方法。

转一条关于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微博,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1)您的学生是否有学习自主感?(反过来:您的课堂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了吗?);

2)您的学生有能力感吗?(反过来:您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体验哪怕是小小的成功和进步了吗?);

3)您的学生喜欢您吗?(反过来:您尊重、理解、支持学生吗?)

 

4、教育物质的评价问题。

因为做教育物质理论实践研究,近年来,一直坚持从文化、艺术、历史、教育、经济五个视角来观察、提炼世间美丽物质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文价值,并乐此不彼,我经常自嘲成了一个玩物丧志的人。

究竟哪些物质是可以融入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文化体系中的呢?如何评价这些物质的价值性?又如何转化为教育实践呢?值得有兴趣的朋友共同来探索。

我自己的体会有两点:一是物无类分,物尽其用,人物相拥,物我互养;二是教育做到最后,一定是文化,而文化需要以有意义的物质为承载,最后,因为教育物质的传承和教化,而实现教育的目的。总而言之,从这里,可以抵达教育的根部。

 

林格小杂感(164):教育中的“眼学”
    教育物质研究之:辽金时期老南红手串,包浆温润,油嫩细腻,凝脂似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