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小杂感(164):教育中的“眼学”

标签:
林格教育价值观教育杂谈 |
毛估估的智慧,首先在于它始终坚持整体地、动势地、实在地看生命体。它不相信某一个局部的数字,比如斤数,长度等等。生命固然是可以用一些数字来刻画其某些形态的,然而生命又总是逸出在我们的刻画之外。有人这样说也是不无道理的: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我们的刻画永不能达到的那个地方出现的东西。例如对人来说,司算计的大脑的活动较可以刻画,诸如如何推理等等,而司情感的心灵不能刻画。有客自远方来,是因为不需要说也不能说的情感一类的东西,即带有生命色彩的东西,它比单纯彼此的利用更宽广,更深刻,是我们生命交往活动中的不可言状的形态。
我赞同郭教授的精彩分析,人的感受、感知能力是一种生命奇迹,是本能性的,特别是对于事物特别是人的发展的评价,很多时候远远超过科学的工具。科学是必要的,但盲丛科学是不科学的。
3、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有效方法。
转一条关于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微博,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1)您的学生是否有学习自主感?(反过来:您的课堂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了吗?);
2)您的学生有能力感吗?(反过来:您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体验哪怕是小小的成功和进步了吗?);
3)您的学生喜欢您吗?(反过来:您尊重、理解、支持学生吗?)
4、教育物质的评价问题。
因为做教育物质理论实践研究,近年来,一直坚持从文化、艺术、历史、教育、经济五个视角来观察、提炼世间美丽物质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文价值,并乐此不彼,我经常自嘲成了一个玩物丧志的人。
究竟哪些物质是可以融入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文化体系中的呢?如何评价这些物质的价值性?又如何转化为教育实践呢?值得有兴趣的朋友共同来探索。
我自己的体会有两点:一是物无类分,物尽其用,人物相拥,物我互养;二是教育做到最后,一定是文化,而文化需要以有意义的物质为承载,最后,因为教育物质的传承和教化,而实现教育的目的。总而言之,从这里,可以抵达教育的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