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即教育。
林语堂先生的故居,位于台北城郊阳明山的半山腰上,这里有着难得的清静。故居的客厅中保存着先生家中日常吃饭的小桌和宴客的大桌。桌椅都是他一手设计。圆形小桌可折叠成方形茶几,还可折叠到更小,以便收纳。大桌在客人多时可拉伸扩大。
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影响了几代人,作为生活美学理论的开创者,先生不仅自己设计房子,还自己设计家具,是为知行统一的典范。
有趣的是,近年来由于构建教育物质理论实践体系的需要,我也开始做了不少“小活”,尝试使用老榆木、楠木、小叶紫檀、黄花梨,一点点开始设计制作小件书房用具或者清供。崔宇老师笑我本质上是一木匠尔。

教育物质研究:老楠木明式书架,使用传统的卯榫结构与尺度计较,简洁精雅
2、美育观点。
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感知、发现、创造生活之美。
民国时期,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朱光潜、陶行知等大先生都曾先后提出以美育替代德育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张竞生先生,他提出了“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理论,是中国20世纪美学史上第一个从实践角度较为系统思考美育问题的学者,尽管因为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出版了《性史》,被妖魔化为“性博士”,但其对“美的教育,美的人生”的提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惜他们都因为没有找到一个操作系统或者具体物质化,没能实现这个宏愿。有待后人再行探索和实践。
3、美是宇宙之道。
天地有大美而言,美是自然的终极法则,也是人文的和谐统一。美,滋养人的心灵。
而美的实现,一般有三个相互影响的途径:
第一是礼仪。中国的核心思想是“礼”,古人认为,合乎“礼”为美,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礼”的文化,衍生出仁厚、包容、感恩、善良之高贵精神。
第二是信仰。美本身就是一种信仰。人因为有了信仰,而得到深度的满足,人生才变得丰实。如今,为什么很多人精神空虚无助,概因没有找到一种皈依。
第三是物质。无论是礼仪,还是信仰,人类对美的追求精神,最后会落实在美的物质具象上,比如艺术品。艺术品因为人的心灵或者精神的再度参与和溶解,会产生出一种更高级的美感,这种高级美感,提升人的品质和层次。美最终得以实现。
教育物质研究:明清时期老南红手串,佐以老紫檀片,可养心,亦可温暖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