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由和纪律
纪律是必要的,在人通往知识的道路上,纪律使人清晰、有条理,因此纪律可以帮助人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但是,过分强调纪律却会让人思维僵化进而失去自由。在教育实践中,自由和纪律之间的结合点是,自由是思维的自由,而纪律必须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而不是强加的“控制”,这样,纪律和自由就能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智慧。
总而言之,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它结合了自由和纪律,这是教育的科学性所在。

2、教育,让生命充满活力。
教育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年轻的生命充满活力,这里的“活力”是指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进而唤醒其内在的生命活力。换言之,生命活力的内核应当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再加上活跃的思维活动。
不同阶段激发思维活性的途径是不同的,可以通过甲骨文中的四个字来做个比方,看看能否提炼出不同阶段的思维锻炼的重点:
(1)学前与小学低年级。甲骨文中的“比”字是两个“人”字,可见,人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世界的。在实践中,学前教育阶段以及小学低年级对儿童进行比较思维的训练,应当是一切理解和颖慧的基础功课;
(2)小学阶段。甲骨文中的“从”字也是两个“人”字,表明,儿童具有模仿、跟从之天性,因此小学阶段的思维训练主要应采用“榜样模式”或者“示范模式”;
(3)初中阶段。甲骨文中的“北”字也是两个“人”字,从“北”字中可以领会到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具有逆反天性的,因为他们需要通过逆反确认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这个阶段思维活力的价值取向是,在反证和反思中获得自我的觉醒,另外,这个阶段,还需要侧重培养讨论能力和适应矛盾能力。
(4)高中阶段。甲骨文中的“化”字也是两个“人”字,从字源上看,这个“化”字是文化的意思,即: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思维特征是悟化、消化,通过深刻的感悟与理性的整合,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同时使思维活动充满活跃性,还能保持足够的逻辑理性。
3、会玩,很重要。
有人问我藏书特别是收藏珍稀、有价值的书有什么建议?
我认为就是两个字:会玩。读书藏书,其实是一种业余时间的“玩”,每个人都有自己玩法,我们只是倡导一种更加适宜、安静的方式,顺便不经意传承教育文化价值……南怀瑾先生曾说过,若是因为自己看不懂,而不去藏书,是件愚蠢的事情,藏书之功,不在当代,而至千秋。
具体而言,“会玩”首先要具备三个条件:一个是自己喜欢;一个是要买得起;三是在喜欢和有兴趣的基础上,针对自己手中的藏品展开知识扩展、延伸,变成自己的文化蓄养。
当然,藏书还是读书人最划算的投资,买书是用很少的钱买来别人一生的知识与心得,永远是最合算的事情,古人的“开卷有益”四个字就足以说明一切了。年轻人花钱买书、读书是当前所有投资消费中最具价值的事情,将来10年20年一定会证明的。



家有藏书始富贵之:影刊宋金元明本词80年代中国书店木板刷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