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近日看电视剧《北京青年》,是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
该剧导演赵宝刚说,故事不尽人意,但理念尚可,这个作品的创作动因是因为他在多年前看到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旁一块墓碑的碑文:
当我年轻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家有藏书始富贵》之015:苏东坡全集(清,原楠木箱装,48册全套)
2、世上本无困境。
不记得是哪位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让我想到“改变”的真谛:
人的一生总有感到顶不住的时候,但过后一想,简直不值一提。真正的困境其实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心才是最大的困境,世上本无困境。

书房佳品:明末清初黄花梨南官帽椅,坐具之文明是中国书房价值建设的线索之一。
3、学会使用减法。
目前中国教育要做的是减法,只有减去多余动作,找到核心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核心,才能反本培新,直抵生命价值之核心,否则不足以谋将来。
反之,我们一味执著于加法或者乘法,以为可以使之丰富和拓展,其结果是变得愈加复杂、虚无。这,就意味着有意义的教育内涵改革和发展之路,需要不断深入,需要有深刻、力度非凡的务实思想,才能突围、才能推动板结土壤的龟裂与重构。
4、惩罚的价值。
没有惩罚的教育,必然导致受教育者责任心的缺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缺钙”。而惩罚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唤醒其内在尊严和信心的道,每次惩罚都需要使之更加坚信:我是一个真正的人,优秀的人,优秀的人错了应该接受惩罚,接受惩罚是为更好地做人,内心更强大。
这些年来,我一直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想好的,想做真正的人的。这几乎成为我的信念,也是我主持的中国教育内涵改革理论实践体系的人文根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