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人文关怀下的教育之道
(2012-08-24 10:28:14)
标签:
教育 |
人文关怀下的教育之道
宋莹/文
摘要:《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是当代教育家林格探索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一本专著。通过《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这一本书的启发,笔者试图通过此文探究在人文关怀之下的教育之道,它便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为核心,互相沟通为本质,培育个性为最佳的新理念指导之下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人文关怀;主动性;师生沟通
一、 传统的教育理念
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教育承载着许多像升学、就业、致富等它本不应该承载的压力。[1]同时,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不过是单一、教条、笼统、墨守成规的知识传输工具。
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更多地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这是一种灌输式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老师单一地将书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2]所以,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之下的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很少参加课余活动,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学生甚至上讲台发表一个极为简单的演讲,都会两腿发抖,不知所言。
所以,林格认为,在传统教育理念之下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他通过《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这一本专著,试图探寻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纯真,使教育成为“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3]
二、 关于林格的《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
林格是我国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专家,他深入全国各地1000多个县,1200多所学校调研、实验,被称为“用脚做学问的人”。《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是林格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的一本专著,他在书中认为,我们不再应该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这种“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是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把教育当做道,而不是技术;教育应该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师生有效沟通的一项综合的有积极意义的活动。
林格的《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自成书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本书得到了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的联名推荐。笔者仔细阅读了林格这本专著,并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在结合林格的观点之上认为:全新的教育理念,理应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纯真。那么,这一种教育便是一种充满着人性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在人文关怀之下的和谐教育。
三、 人文关怀下的教育之道
(一) 激发主动性是核心
传统理念之下的教育,往往是扼杀孩子主动性为荣的。在该教育理念之下,好动的孩子或者喜欢钻牛角尖的孩子变成为了过错。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禁锢在教师的思维模式之中,受到教师的引导,如果孩子有另外的想法,则会被认为是顽皮的,缺乏教养的。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主动性,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应该去抹杀孩子的主动性,而是要尊重并且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为先导。所以说,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便是尊重孩子这一天性的体现,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去排斥学生们这一天性,而是应该在人文关怀之下引导或者是激发这一天赋,让学生们在主动性之下享受教育。笔者认为,激发孩子的主动性,需要做的,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们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他是不会去关心和了解的,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之中总是表现出被动的状态,最终陷入“填鸭式教育”的困境。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法宝。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这一书中指出,当孩子的学习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4]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实践经验当中,多设问“为什么”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其实3乘以5等于15,而是大胆地设问,3乘以5会等于14吗?为什么?在提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之后,我们再一起论证,3乘以5是等于15的。其次是形象教学。如果一件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更直观、更形象、更亲切,那么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所以在读书之后还要行万里路,就是要让知识获得一个形象体会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在现实中的形象教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各种感官上体会知识的趣味性,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它可以加深知识对学生所产生的印象。现代高科技的发达,使得形象教育无须行万里路便可以实现,所以,在讲授《黄山奇石》、《日月潭》这些课文之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图像资料,让学生亲身体会课文中文字所展现出来的魅力。
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的核心,便是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发挥自主性,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和主动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论语·述而》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认真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的地位应该是最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新理念之下的教育,老师应该尝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更多的条件。比如在讲授《鸟的天堂》之时,尝试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章的背景,鸟的天堂到底在哪里?作者又是怎么样的人?他写着一篇文章的意义又是什么?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查阅资料,主动解决问题。
(二) 互相沟通为本质
林格在《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这一书中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他觉得,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与技能训练。[5]所以,人文关怀之下的教育,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它包括语言行动上的沟通与内心深处的沟通。
一是言语上互相交流和互相倾听。日本教育学家欢喜隆司曾经指出,“沟通和合作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基础、手段和媒介。”在老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之前的前提是,老师应该对学生尊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的个体。只有对学生的充分尊重,老师尝试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尝试和平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那么学生才会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会像老师一样主动聆听、讨论或者接受对方的观点。一个有名的案例便是,在司马光砸缸故事中,很可能会有学生质疑司马光这么小,能把缸砸破吗?或许学生们还会提出很多救人的方法。在这个时候,我们所应该做的并不是认为司马光的方法是最好的,别的学生的观点一概打到。我们应该做的是,认真聆听和分析学生们的观点,然后一起讨论,最终得出最佳方法。这种互动的方式是充满人情味的,是体现着人文关怀的,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是心灵上的互相感应。在人文关怀之下的教育,尤应体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感应。林格认为,要使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那么,老师要让自己变得柔软起来。教师所需要展示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温和体贴的,这样才能缩小其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6]只有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互相感应,互相沟通,才会知道学生到底需要学什么,需要怎么学。这种心灵上的沟通,学生会感受到其实学习是愉快的,学习环境是温馨的。
二是老师角色的转换。传统教育理念之下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老师的角色不过是知识的传输者,老师在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来到讲台,单向地传授着知识,一下课,便匆忙地离开了。这样一来,老师对于学生会显得较为陌生,师生之间也将缺乏沟通的机会。所以,老师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把自己当成同学中的一员,和同学们平等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比如老师在布置一个作文题目的时候,不是把要点说完就回去等着学生们把作业交上来,老师其实可以和学生一样,尝试分析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写作的方法,在互动中不断启发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 培育个性为最佳
我们知道,教育往往是共性的教育,它很容易便会抑制学生的个性,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所以,在新教育理念之下,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林格在《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这一书中认为:“所有的成功都是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结果”,“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如何在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展现个性的同时,又得到全面的提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是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目的,也是当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一个有创造性能力的学生?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果牛顿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性思维,就算苹果连二连三地打在他的头上,它也不会发现万有引力。这就是想象力在现实中的巨大魔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会让学生具有怀疑的态度、质问的兴趣、逆向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发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给予学生必要的激励。我们可以从“皮格玛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改变人的行为能量,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从而会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7]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会读到这样的故事,中国的孩子拿着自己创作的画去问老师,“我画得怎么样?”,老师总是会指出其中的缺点与不足;美国的孩子拿着画去问老师,老师总是会很认真地赞美一番。这样,中国的孩子便会很容易的丧失再次创作的兴趣,美国的孩子便会一直保持着创作的热情,一种创作下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需要给予学生不断的激励,让学生抑制保持着创作的激情。最后是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苏轼有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牛顿也说过,他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拥有更多的知识,更能形成自己的心得和独到的观点,具有创造性。
二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更能体现自主的个性,更能顺着自己的道路打到学习的目的。林格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这是个性化教育的进一步延伸。[8]一般认为,不同的学习风格有自学型、提问型、反省型等等。不同的学习风格是建立在人性有所不同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他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尊重他采取特有的方法去学习,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这也是人文怀之下的教育的要求。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下的教育之道,要求在教育中更注重学生的地位,给予学生更人性的关怀,让学生更自主更独立地学习和思考,并形成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林格的《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意在探索一种更纯真的,更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也成为时代的新需求。笔者认为,在对《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这一本书的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之上,探究人文关怀之下的教育之道,对教育在新时期不断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的需求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林格.《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美]琳达·梅特卡夫尔.教师、学生和家长焦点难题解决方法[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 陈占芳.浅谈小学创新教育[J] .学周刊·小学学术研究版 , 2008,(11).
[4] 陈宇珊.在成功教育中培养成功型教师[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09,(11).
[5] 高鹏.在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0).[1]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填鸭式教育.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03642.htm?fr=ala0_1_1.
[3]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M],第25页.
[4]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M] .第8页.
[5]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M] .第27页.
[6]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M] .第30页.
[7] 皮格玛利翁效应.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1268.htm?fr=ala0_1.
[8]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M] .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