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关乎人的命运走向。
倡导读书,在这个时代显得特别无力,但我还是要倡导读书。因为,我坚信一个人读了什么书,很奇妙地会影响他的内在品质甚至命运。
编辑家、作家崔道怡先生说:人都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里,书是精神世界中再现物质世界的载体,因而凡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都时常生活在书里,读书才能过更有趣的生活。书,关乎人的生命质量和命运走向。人一辈子怎样生活,生活得怎样,就从他与书的关联开始。



《家有藏书始富贵》之013:《陈寅恪集》,9册全,上海古籍出版社80年代初版,书脊为丝绸,极为珍贵
2、宜少不宜多。
读书的精妙在于宁缺毋滥。
人一生中总要读透那么几本书的。所谓读透,就是选定一本厚书,吞下去,慢慢消化,直至烂熟于心。这里的厚,不是多少页,而是文化厚度与价值性。记得大学时期我吞过并受益终身的书有:《道德经》、《传习录》、《饮冰室全集》、《红楼梦》、《资本论》、《小逻辑》、《系统思想》等,其中有两种书我甚至全文抄写过。
不贪多,读透了一本两本,反而才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前两年,我大胆主持了校长研修之教育经典解读课程:《老子深解》、《大学深解》、《中庸深解》、《庄子深解》、《论语深解》、《六祖坛经深解》、《我看黑格尔》、《我看怀特海》、《我看卢梭》、《我看苏霍姆林斯基》、《我看杜威》等课程,大抵都是因为原来吞书所带来的“效益”。
我建议一个人的书架上,并不需要很多书,但一定要精、稀、真,每一套书都让自己心有爱意。
3、扎根。
为什么我们许多的教师和家长,脸上都写着浮躁、消极、疲惫?
表面原因是压力,而深层次的原因是:一是重心不稳,我们的这个社会正在拐弯,重心不稳,很容易被时代淘汰。二是看不远,做教育最可怕的就是没有30年以上的眼光和远见。三是不清晰,眉宇间是糊涂的、混乱的,缺乏清晰的路线和认真的能力。
为了教育的幸福和幸福的教育,我主张教育者应当读透几本书,让自己先厚重起来,扎根扎得深一些,因为,人生的汽车底盘很重要,特别是一上高速路就能感觉到,底盘太轻容易发飘。
一位山东的朋友说:教育的本身的繁杂性、不确定性、适时适应性,正如同林老师说的,需要扎实的底盘才能通过如此复杂的地形路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