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式。
所谓模式,即:可靠的概括。换言之,真正的模式是一个系统,有些不可或缺的特质要求,比如科学性、开放性、内洽性、推演性、生成性。当下流行的大多数“某某教育”,只不过是某一种阶段性的思潮或者商业概念而已。
严格一点看,我们现在流行的很多教育模式是站不住的,或者说短命的,站在将来30年后看或许会觉得可笑。过去三十年,比较接近“模式”要求的似乎只有刘京海的“成功教育”,是当年柳斌同志担任国家总督学期间的中国素质教育独创模式之一。
“无名”方为“大名”,正是教育工作者的“无名”之境界,才能引导生成千万所学校和千万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实体”,从而实现“大名”。

《家有藏书始富贵》之001:中国书局1960年代布面精装《资治通鉴》20册一套全
2、根本。
要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分浊清。这也可以理解为中国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当下课改任务中,困难就在于很多人都纠缠支流分浊清,而忽略了根本之生死。
与其跟风各种模式,我们的教育者不如带着一种趋于人的生命发展之核心的教育理念去育人。这种理念就在那里,从来就不是什么新东西,关键是如何接近它,特别是接近它的实质,所谓教育之道也。

(康生书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