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教育的哲学根基。
礼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中国教育文化的核心也是这个礼。张居正讲评“礼”时,说:所谓礼,然其为用,必和顺从容,无勉强乖戾之意,乃为可贵。如君尊臣卑,固有定分,然情意也要流通。父坐子立,固有常规。然欢爱也要浃洽,这才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而为礼之所贵者也。故先圣王之制礼,惟其皆出于和,此所以尽善尽美,万事无弊。
做人教育,或者是新德育,须重新思考“礼”的教育价值,“礼”应当是中国教育的哲学根基。
2、守正出奇。
中国所有改革都不能离开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就是“礼”,否则必然会犯盲动主义的错误。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部经典《周礼》,作为三礼之首,一定是初期一位高人所作,该书充满了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作者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品。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勃兴,学术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风,讲求人与自然的联系,主张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周礼》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积极奉行者。历史上每逢重大变革之际,多有把《周礼》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从中寻找变法或改革的思想武器者,如西汉的王莽改制、六朝的宇文周革典、北宋王安石变法等,变法无不以《周礼》为圭臬。
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如果说要取得最终的成功,除了路径选择的问题,还需要强化的就是“守正出奇”,这里的“正”,可能就是“礼”的哲学传统。
附录:清代官版木刻本《周礼》(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60部传世典藏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