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是为了冒充知识分子。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接受记者采访说,读书是为了冒充知识分子。
我也是。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在老师那里看到但丁的《神曲》,因为老师喜欢所以我也装着喜欢,可是翻开后发现,汉字基本上都认识,就是不知道写的什么意思。但为了冒充读过《神曲》,硬着头皮一点点读直到能背诵几个句子,长大后重读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地虚弱,《神曲》所给予人的精神力量岂是几个句子能涵盖的,当然,也许我现在理解的但丁还是肤浅的,是冒充的。
时间一点点流逝,书架上的书也渐渐多了起来,真的不是什么兴趣所致,是为了使自己比别人懂得多一些,不知不觉中真的好像读了一些书,但基本上仍然缺乏引经据典的能力,也许都化到自己血肉里了吧,呵呵。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读起了线装古籍,一个字一个字读,也可能不是什么兴趣,因为总在想,读了其他人不读的书,也许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文化主张,完全还是沈先生说的“为了冒充知识分子”。
可能我还要继续冒充下去……



图注:传世典藏之《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郑振铎著,限量编号版
2、藏书是最划算的事情。
读书人还有个快乐,就是藏书、供奉书、把玩书。
藏书之要诀至少有五:
一是宁吃青草一口,不吃烂桃一筐,因此我遵循的“宁缺毋滥,信雅为典”的选书之秘诀,让我受益匪浅;
二是真精新稀,符合文化性、历史性、科学性、稀缺性,我的书架上的每套书,都是可以把玩的,甚至都是值得供奉的,书架这一道文化风景所赋予心灵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文化价值的力量;
三是传承有序,不捡漏不道听途说,好东西才养眼养心;
四是贵的会越来越贵,钱永远都是有限的,只要有能力宁少勿多,不要惜钱,现在的钱未来是小钱。
五是有专题,书籍浩如烟海,所以规划藏书时要围绕自己的专题慢慢建设、不可操之过急。这些年用我自己的眼光和知识,帮助读书会的会员创建了几十个不同的典藏专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文化价值传下去,当为功在千秋之大事情。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子课题就是——建立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文化规划,构建足以养人养心的传代典藏体系。
现在的书价已不菲,虽囊中羞涩,但我花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买一套书的事情常有,而从不买什么国际名牌皮包、豪华轿车、股票,甚至对投资买新房子也没有什么兴趣,因为在我的价值理性中,所有的价值都不如藏书的价值,藏书是最划算的事情。
甚至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也经常主张建立学生和教师“来了不想离开”的学术典藏室,也可以叫“藏书楼”或者“养心楼”,做到“人书相拥,优雅自在,人性设计,养人养心”,有人称我建设的藏书楼乃学校之灵魂。其实,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的每一套书的质量都是上乘的,堪称镇校之宝,都是留有我的手之余温的典藏精品,与一般图书馆藏书是另外一种概念。

图注:苏州中学学术典藏室

图注:弗拉戈纳的绘画《阅读中的少女》

图注:科莱特在花园里读书

图注:香港著名文人董桥的书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