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成教育读书会——传世典藏之象牙浅雕文房(笔筒)
一、无为,则无所不为。
有很多负责任的家长和教师,担心自己的教育行为会不会用力过猛,导致教育失误。
实际上,只要不触及孩子的内在自尊,我们的大多数有意识的“教育”,无论对与错,不必过分担心,都是不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迹的。因为,当我们教育孩子的企图心开始发生的时候,教育已经失去了意义,孩子仍然在会自己的方式注意或者体验自己的世界,不会轻易被你的“教育”所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个人内心里愿意被别人教育。换言之,当一个人意识到别人在教育的自己的时候,教育的效果就减半了。
孩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体验,因此,引导孩子不断体验人情、发现美,不断积累这种感受经验并表达出来,内心就成长了,这种成长是潜在的,也是不可能直接通过教育者的教导实现的。
二、我们无法预知的未来。
好妈妈真的胜过好老师吗?
这个问题,我本来一直在回避的,因为怕谈不好,误导大家。于是我认真读了一位教育爱好者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很感动和也很悲哀,感动的是这位妈妈像琢玉一样精心地教育孩子,悲哀的是当偏离了教育本真之后,教育者的用力可能会切割了孩子完整的童年。教育的道,道在无为,而精心的、劳累的努力,实际上停留在技巧层面上的术。
另外,我一直要求我的同事,作为一个严肃的教育者,尽量避免用自己教育孩子的案例来“误导”家长和教师。案例的局限在于逻辑的散漫与虚无。这个道理很简单:未来是无法预知的,谁也不能保证一个我们目前认为很成功的孩子,未来三十年就不会叛国,不会跳楼。而现在的这些所谓成功经验,到时候会不会成为教育失败的教训,不得而知。因此,教育者如果确实要使用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必须是世界经典的教育案例,那是经过了实践验证并经过了严密推演的,才是接近真理的。
至于“妈妈”和“老师”谁胜过谁的问题,本身就是很不好玩的问题。以种树为例,妈妈的主要教育作用是“培根”,即涵养心力,是泥土以下的事情,而教师的主要教育作用是“枝叶繁茂”和“开花结果”,是泥土以上的事情,即通过课程来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两者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
三、好妈妈的三大标准。
1、远见:站在未来三十年,看我们现在的教育,拥有一颗平常心;同时,不断给予孩子成功的机会,并在实现时候给予鼓励和评价,掌握“有条件满足”的期待技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2、虚空:不断向孩子学习,一切教育智慧就会生成。技术上来说,就两点:有困难找孩子,想象自己只有一只手。
3、温度:构筑家庭文化之温度,藏书万卷,并和父亲一起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孩子是熏出来的;说有温度的话,做有温度的饭,以精神能量滋养孩子的心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