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世典藏》之张相先生《古今文综》(民国,楠木箱原装),该书内容是国学大全,是我最心爱的100件教育物质之一。
一、学校怎样铸魂?
刘梦溪先生撰文《中国城市的“精神”紊乱》,言自从北京有了精神后,各省各城市也渐渐都有了自己的“精神”。我看了一下,其实没有一个城市的精神是独有的,似均可相互套用,这就是抽象精神的方法论问题了。城市精神本起“魂”之大用,若没有唯一性、口碑性、系统性,那是形式主义了,不能入心入骨,对城市形象建立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每所学校也是这样,生成、提炼出自己的“魂”,是很要紧的,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号或者理念上,没有实践体系来支撑,就会变成天下雷同的“八股文”(一般常见的都是八个字)。
每次去学校或者主持校长培训,我都会先明确三个问题:一是明确理念。也就是办学理念是什么?学校的精神之魂是什么?二是明确优势。所有事物都是优势发展地,校长首先需要明确自己学校独特的优势,把优势做大,学校就崛起了;三是明确阶段突破口。任何事物都是阶段发展的,而阶段发展的关键是找准突破口。
二、教育的艺术实质上是生活的艺术。
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是很重要的,但并非告知、说教生活之理论、生活之艺术、生活的技能,而是以自己的言行来不断印证对生活的热爱,包括享受生活、对生活的责任以及对生活的信心等。杜威、陶行知等先贤早年提出生活即教育不过时。
生活的教育,不能回避物质之基础,但更加重要是精神之品位,特别是从审美角度上的,对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敬重、珍惜、欣赏,应当成为其主要线索。我最近的教师三大专题演讲,第一个专题就是:会生活就会做教育。
生活的本质是发现、珍惜、享受、创造,因此我比较主张的是,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积累丰富的发现美的经验,美无处不在故生活无处不在。推荐几本百看不厌的书:明高濂《遵生八笺》、张竞生《浮生漫谈》、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蒋勋《天地有大美》、王世襄《自珍集》。
1、生活教育的第一个阶梯是:发现。引用一下费孝通对发现的四个操作工具来阐释:美各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说,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美的存在,然后不吝啬地赞美他人之美、自然之美、知识之美,美就养成了美,由此而实现大同之理想
2、生活的教育的第二个阶梯:珍惜。敬重一切自然成果、人类文明的成果,并尝试理解、保护之。
3、生活教育的第三个阶梯:享受。享受生活,指的是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享受生活应当成为一种信仰。——
4、生活教育的第四个阶梯:包容。如果说对生活的发现、珍惜、享受,需要人有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叫:包容,这是人性中最优美的一个名词,没有包容就没有生活。
5、生活教育的第五个阶梯:创造。创造生活则是一个技能活,需要想象力,需要行动力,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