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心爱的100种传世典藏之一:《全唐诗》
1、精神充实。
狄更斯《双城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昧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步入天堂,人们正在走进地狱。
作家麦家说,当知识分子或者文化人需要用金钱来证明什么的时候,是无耻的。崔永元问他,在这个将物质当英雄的时代你能做点什么?麦家说,因为我内心很软弱,只能独善其身,也许还有一些人继续在坚持一种信念,而我无能。我听了这段话有点心酸,想流泪,我的感觉和麦家极为相似,也许童年都是在那个物质极度缺乏,精神充实的农村度过的缘故,麦家的感觉我能深刻地触摸到,自己年少时候那种到中流击水的“雄心壮志”似已已然沉沦。
可是无论如何,我们仍然需要生活着。我坚信的是,在这个极度崇尚物质的时代里,精神充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否则怎么才能身、心、灵三者的内在和谐呢?
2、回到唐朝。
回到唐朝,可以有一条通道,那就是沉浸在唐诗中。唐诗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其中弥漫着阳光通达、自由奔放、自信强大的民族情绪,这种情绪后来只在清三代瞬间出现过以外从未再现。
关于读唐诗,虽然可能会有作秀的嫌疑,但我认为最理想的,莫过于手执线装卷子朗读之,这种感觉不知道是穿越,还是老了以后的“做”(平声)势。经常在想的是,形式高于内容,形式也大于内容……

图注:传世典藏之线装《钦定全唐诗》木箱白纸四函32册全。
3、形式大于内容。
人年轻的时候,会认为形式是次要的,内容才是关键。只有当人的文化水平达到足够高度时,才会发现:形式通常是大于内容甚至也是高于内容的。正如理论虽可以服务于实践,但实践是高于理论的,因为唯有实践可发展、推演理论之形成。
木桶大于甚至高于水,才能盛装水,木桶是“形势”,也是形式,而水是内容。教育内涵改革的时效性取决于对能否做成“形”做成“势”,形成格局。课程的生成之道也是如此,定位、目标、内容固然重要,但忽略了形式,就无所谓课程了,反而是热闹而无效的教育作秀了。
所谓形式主义,实际上是某一种哲学的概念,也许并非普遍性概念。导致形式主义的原因是因为为形式而形式,属于单一的形式崇拜。避免形式主义,一般来看要具备系统的观念、推演的逻辑以及务实的梯进目标和评价标准,才能又“好看”又“好吃”,形式内容相辅相成可谓为通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