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格教育思想批评(第121篇):教育的高度在于关怀生命

(2011-04-05 14:19:51)
标签:

养成教育

林格

办学理念

教育

 

林格教育思想批评(第121篇):教育的高度在于关怀生命
教育的高度在于关怀生命

作者:王虹   来源桥西新教育网

    在教育的行业中工作了十余年,经历的事情,阅读有关教育的书多了之后,对所谓的知名教授、教育家、教育专家就有些不以为然了,所谓的什么家、专家之类的人,真是有太多的人名是不能相称,但也见怪不怪了。几年前,阅读过林格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眼前一亮,感于林格先生的思想深邃,便认为林格先生一定是一个脚踏实地、认真思考并实践教育的人,他的理论也就是现今需要教育者把握的重要教育规律,关于习惯的探索和论述恰恰暗合了我这些年的思索,看到这些文字便感到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知道我的思考没有错。那时我就断定,林格先生作为教育专家是名实相符的,绝不是徒有虚名。
    今年的七月,我四年前带过的学生毕业离校了,他们知道我钟情于教育事业,沉醉于对教育规律的探索,热爱读书,所以,在她们离校之前便送给了我一些书籍,这一本就是袁亚楠同学临别时赠送给我的一本书。看着封面的书名《教育是没有用的》,头脑中不禁会有疑问,怎么教育会是没有用的?这个题目是不是与《格言》这个杂志有些类似的地方,是不是有些刻意为之,有没有勉强和出风头的想法?不错,这个观念是颠覆传统的。基础教育界100所知名的中学校长联名推荐了这本书,因为这些疑问、好奇,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之旅。
    我惊讶于林格先生的论述,通篇18万字算不上大部头的著作,但字字珠玑,没有无用的言语。不同于我刚刚阅读过的《大学不知道》这本书,他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眼光和差距。这本书在一定意义上讲,对教育的认识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林格先生用心体验的结果,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是感性的产物,而且这个感性经过了理性的过滤,从而达到了另一个高度。“林格先生每年培训3000多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亲自走过1000多个县、1200多所学校,考察过20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跟教育一线的校长面对面的沟通,让他能从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高度剖析目前教育的困境。”这些事实都可以作为林格先生感性思考的证据。所以,林格先生是用脚思考的。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总结叙述教育实质和规律的时候,恰到好处的使用了一些例证,这些例证于他的论述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真的感觉无比美妙,恰到好处。
    教育究竟有没有用呢?通常的人都会认为教育是有用的,这个观点是没有错误的。但林格先生却说,教育是没有用的,我的理解林格先生是站在通常人的立场看教育,而后得出结论,说教育是没有用的,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林格先生认为教育在通常的层面是没有用的,而在另一个层面讲,教育不但是有用,而且是有大用的。这恰恰契合了我们传统文化之中老子的思想,无用之用乃为大用,林先生说的也应该是这个意思。从另一个方面理解,教育要使人成为人,而不是器物,让人成为人是教不出来的,只有用心灵甚至是灵魂去滋润和感应,才能使人真正成为人。这些观点,已越过了生存和生活的层面,达到了关怀生命的高度了。所以,林格先生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真是说得极好。如果我们的教育者都能把这句话装在心中,那我们的教育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前景啊!
    “教育是一种大爱,它的使命就是把精神能量传递给孩子。”这也是振聋发聩的观念,没有全局观、宇宙观的人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精神能量的传递不能依靠教育,而是要依靠心灵、依靠灵魂的感悟。这种精神能量的蓄积需要我们主动接纳人类祖先的传承,而不仅仅是个人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这种浩大无边的爱蔓延了整个人类的全部发展过程,需要博大的胸襟来接纳。
    其实,对教育的这些探索,大学更应该走在前面,目前的很多中小学都在生命教育这方面做出了极为可贵的成就,相比而言,大学应该感到惭愧。大学在培养人的这些方面如果不能走在前面,就会糟蹋和辜负了基础教育界那些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者了。
    林格先生是值得所有教育者关注的,也是值得所有教育者学习的。尤其是他的实践精神,脚踏实地的精神,中国的教育,有林格这样的学者在,就会有复兴的希望!

(注:题目为编者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