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武汉和它的地下诗人们

(2008-11-26 17:19:32)

(3)

    风,原名钱锋,武汉冷抒情诗派的创始人和杰出诗人,也是意象抒情诗开拓者之一。他承继了纯朴自然古典抒情的风格,但又有自已的艺术形式创新。这次楚尸(诗)选入了他不同的几组抒情风格的诗,如《肉体之雪》和《第五个季节--一年中12个月的抒情诗》等,早期的诗大多追求理性、寂静、空灵与人性,后来则注重冷艳、音乐、纯粹、水彩、意象的诗风。大部分还是以前的写得经典。他还是一个相当有独立眼光的诗人和民间诗歌收集活动家。多年来,个人主持中国民间诗歌资料的编著。所谓冷抒情诗,是风先生1991年在武汉所创立的一个地下诗歌流派。彼时的抒情诗歌,已处在所有艺术派别的低潮,当然也还有人在做诗,比如“文学断裂者”之类,“饿死诗人”之类,“民间立场”在商品中散步之类,这些后来都通过网络的交锋,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市面繁荣和它们的衍生物,比如现场小说、新闻叙事、影视广告、行为艺术等等,这当然是社会开始由资本物化成为强大主流所引导的一个结果。这一结果对当时的诗歌及诗人的审美活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即诗歌不再是神的代言,或理想的解放者宣言。诗人不再是作为某种贵族精神的享有者或通灵的天才,而是作为一种普通人甚至是庸俗的人,而进入了日常生活。所谓书写日常经验和身体写作,就是这种承担的诗歌写作,风行于民间的贸易地摊、集市和车间流水线之间。在这里诗歌的行为功能,更接近于商品自由意义上的人性生理释放,而非理性的理想和抒情。徐敬亚先生在反思“86中国诗歌流派大展”时说过,在一个艺术禁闭时期出现的一次“火山喷发”,它带给当年人们多少狂热、多少惊喜,也就意味着今天的人们享受着多么巨大的幸运和自由。

 

   今天的人们是否享受到了更多的幸运与自由姑且不论,但是时代和季节变了,诗的理想抒发也变了,但有些本质性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情感。表达情感的语言及形式可能被改变,但情感却无法改变。不论是古代诗人,还是现代诗人,可以逃亡在言词之中,但能逃脱情感的却只有死灭。诗歌的理想就是在这种语言形式中,寄予人性情感某种高于现实的期望与慰藉。那怕所有生命沉沦于污泥浊水之中,而总有人在抬头仰望星空。因此坚持人性情感的表达,是诗人的最后底线。风的坚守对生命的抒情,就是回归人性的本质表达。不过他的抒情不再是通过外在的神性,而是通过本身的理性认知,达到身体与言词的和谐相处。风的诗歌审美,是介于日常经验和生命直觉之间,是情和理的互动过程。这种抒情不再是古典浪漫主义的,也不是现代或后现代的主义的,但又有别于纯粹的智性(哲理诗)诗歌流派,其特点是在于对语言形式抒情把握的自然性、本质性与完整性,这样的一种抒情意境,的确是与人为善和完美至真的。

  《 冷抒情》

  地平线上 /生长着天空 /天空里 /生长着鸟群 /鸟群的翅膀下 /生长房屋 /房屋边 /生长着岸 /岸与岸之间 /生长着河流 /河流里 /生长着波浪 /波浪里 /生长着船 /船在滔滔的时间里 /船朝着地平线 /地平线上 /生长着天空 /天空下 /生长着土地 /土地里生长着 /阴影和阳光 /

  在这里,诗歌的风格及其构造的意境,都是透明和敞开的,没有任何遮蔽的语言阻碍,让人一下子就进入了诗的节奏与韵律之中,平静地感受到了诗人那内心如大海一样喷发,如大地一样辽阔的激情赞美与渴望。鸟群一样飞行的母语,在这样的一种经验表达中,呈现出了一种多么自由明朗而又和谐的美感。视野由远及近,由上则下,由表及里,由大而小,层层推进,层层呈现出不同风景的人性联想。显然,诗人想表现的是一种对生命、大地和万物生长的母性感恩和抒情。但他所运用的语言及其简洁纯朴,结构条理清楚,叙述平淡平和,而个人的内心深入到诗的骨肉之中,表现的是生命感知的平静和优雅的气质。这是一首小中见大的经典之作。通篇以“生长”这个动词为生命线,将天地万物的生命联系描述得恰到好处。仔细阅读觉得这讲的是哲理,而站在背景上高声朗诵时,却感受到万物已归我心,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这让人想念到老子《道德经》核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观,正是中国哲学诗歌智慧的正宗。后来者对于自然生命的诗学境界,都是遵循这一诗学精神的。只是老子多在一种智性生命道德经验直觉,而至庄子的诗性,是一种生命感应的大抒情了,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汉唐之后,诗歌的抒情已没有节制,形成宋元明清文人的滥抒情和伪抒情,老祖宗的智性语境也荡然无存了。冷抒情诗派主张发场光大汉诗的传统,提取自然伦理和本真完善的性情,在风这首诗里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高 草 》

  我已有多年 /没有站在这高高的草里了 /我站在高草里的时候 /时间已经凝固 /这高高的草 /有着充沛的绿色 /逼迫着我身上的秋天 /我真的热爱站在高草之中 /看堤下的大湖 /湖里是云溶化的水 /远处的船隐在画里 /触手可及 /唯一盛开不败的 /是水的花朵 /我在云水之边 /踩着饥饿的石头 /风把我紧密包围 /高草向我的鬓发倾斜 /我感到高草的根渴望飘曳 /我看到天空一半被蓝蓝的高草覆没 /一半裸露着雪白的肩膀 /月亮上去之后 /优雅的神的野兽 /一定出没在高草里 /

  诗歌给读者以美的呼唤,是来自诗人与所感的事物,互为和谐、融合所发出来的呼吸。一种语言美的意境,总是有亲近的语气、节奏和韵致所构成。因而风强调的冷抒情诗派,其语言是透明和简洁的,反对过分的形而上的意象和隐喻,但也不过分拒绝意象营造对于风景事物的客观表现,也就是经验的直觉是被理性提升过的。比如这首《高草》,作者在平静叙述一种物象与自我的联想,个人的经验所发生的一些变异,表明自我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达成的和谐与包融的气氛,使这首诗歌意境特别的深入到了事物的内部,并捕获了诗歌的本质诉求,诗的纯粹的自我呈现。以现代诗形式写纯粹的风景,似乎不是它的强项,更多的是被摄影图片所替代,但这首诗写的风景色彩非常浓郁,进入了一个自然美丽的个人世界。这世界不再是个人的隐喻和抽象,而是一种自然中的自我。所用的语言非常的艺术化和形象化。唯一盛开不败的 /是水的花朵,/这高高的草 /有着充沛的绿色 /逼迫我身上的秋天,/高草向我的鬓发倾斜 /我感到高草的根渴望飘曳 /-----这些生动而自然的句子,也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纯真母语。


  但现代诗学又不仅仅是“诗到语言为止”,在语言的背后,是诗人表现的生命自我的无限性。在这首诗里,我感受到人在思想的丛林中,保持的一种野兽的优雅之美,这种美不是象征性的,它就在当下,是在眼前的事物,如神的野兽在高草里出没,并进入了诗人的身体。这是一种本真的自由,它给诗人的内心世界创造了力和美。当然,在远距离的参照里,月光下的野兽,仍然还是人,而不是太阳和宇宙之神。这说明了诗人的观念,任何艺术的行为,存在于人性与自然的理性,如超越个人的意志,往往不能让心灵获得平静和快乐的美感,但巨大的悲伤会让诗人产生绝望的诉求。诗人在高草里游走探索和寻找,我想他找到的不仅仅是语词的美,诗歌的美,还有生命在感知自然物象的美。试想这只优雅野兽在河边高草里游历,朦胧的月光照在他对事物的神秘体验里,而万物都在诗人思想的丛林里,自由呼吸和沉睡着,等待黎明的来临和复苏。诗人即使被高草淹没,但也透出了自我的明亮的幸福。那怕这种幸福是一种新的死亡呢?

  《新 死 亡 》

  那埋满名字的泥土上 /草在疯长 /草从死亡那里 /获得了陌生的力量 /而花朵也在盛开 /这些历史中的死者 /血淋淋的嘴唇 /纷纷张开 /今夜的梦里 /我的四肢 /要种植在深草之中 /嫁接风的长发 /我的肉身 /要送给躲在春天里 /自淫的四月女人 /而我的脸要埋在水里 /埋在月亮的影子下面 /看这柄大斧 /把黑夜劈成碎片 /露出白花花的黎明大腿 /露出埋着子宫的天空

  当自然的野兽回到人间,它必遭遇到另一种命运的博弈。在自然界的生存法则里,唯有勇猛者,在享受某种崇高至尊的个性同时,也常常自毁于这种崇高。作为享有精神自由至上的诗人,也往往被精神大力所伤。也许这伤口是必然的,它让真正的诗人承担了人性的真实,并让诗歌的理想回到真相的世界。这首《新死亡》,对生命黑暗力量的呈现和抒情,也是非常惊天动地的,它让我想到鲁迅的《野草》和黄翔的《诗兽》。鲁迅的《野草》是一首人性的绝唱,是人生赋予了他苦难的伤口,不惮于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并在黑暗中呼唤黎明,诗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是一只独角兽的呼吸和它叫出的白光。它有无数个被解读的可能性,但唯一不被解读的是鲁迅的自我。黄翔的《诗兽》是反抒情的抒情,是对伪抒情的一种挑战,这是诗歌承担自由意义的结果。从这首《新死亡》诗里,我能读到大师和先锋前辈们的影子,也说明汉语诗歌的历史和生命延续,从来就不是断裂的,也从来没有完全断裂过。只是被埋藏于生命理性的深层,如大河沉于水底的潜流,如天体隐于太阳背后的星群。

  《亚细亚天空 》

  现在你只剩下天空 /没有被手指触摸 /没有被手指触摸的天空 /睡着古老的云朵 /是一张古老的皮肤 /一千年粗糙 /一千年粗糙的皮肤上 /睡着古老的太阳 /是古老的伤口 /一千年没有愈合 /一千年没有愈合的伤口 /裸在夜与夜的距离里 /如雷地沉默

  当有诗人仰望天空时,上帝是不发笑的。因为诗人的手从来就没有摸到上帝的脸。他只是来自于某一种怀疑的精神向度,让诗人有时更靠近人的真实。要说诗人不同于其他的人,他所仅有的也是这一点值得自豪。当一个诗人不再具有怀疑精神,也就是批判或者抒情,那么这个诗人可能离诗歌的本质越来越远了。风的诗歌兼有批判、怀疑和抒情的质素,就是叩问苍天,也是生命深有所指的。在这首诗里,亚细亚的天空,它的完整性和宏观的历史意义,一直被诗人们所追问,也是理想年代诗人们的梦想旅程。它如同一面巨大的铜镜,照耀着伟大诗人们的雄心勃勃。海子在《亚洲铜》及《九个太阳》等诗史构想中,都有精彩而直观的渴望,一种大虚妄的绝对抒情风格,也曾伤害了海子纯真的童心,因为上帝从没有承诺过天空永远纯洁和光明。但海子诗歌理想是非常真诚的,他破碎的铜像,引起了后来人的沉重思考。在这首诗里,诗人是否看到了亚西亚的天空有伤口在流血?一个古老的帝国想从腐朽中新生?而这血并非是无益的。古老的伤口,仍然是人的伤口,不是神所给予的。于无声处听惊雷,万马齐喑竟可哀?难道不是诗人在为人性做出证明?在远离理想的年代,当诗人总是沉醉于个人的小空间,手淫、自虐、自娱时,风的这种大命运的抒情,也是一种人性大美,它唤醒了我对历史的某个记忆。风说,历史是反动的,它会还给被遮蔽的历史本来的面目。这反动在我看来,是诗人更真实的生命的抒情。

  《根本性爱情 》

  你说第一声爱的时候 /花瓣已悄悄地绽开了 /你再说一声爱的时候 /花朵已翩然化成蝴蝶 /你最后说 我爱 /一树果实在风的影子里摇曳/你的微笑开放在哪里 /哪里就成了遁世的乐园 /哪里的地平线就失去了线条 /你要的是美和自由 /你要的并不多 /你不要枝条和叶子 /也不要花朵和果实 /你要了根 /

  诗人对爱情的抒发,也不仅限于自身的某种爱或者恨的记忆。爱情是根本性的抒情,也是写不断理还乱的一种情绪。凡是千古绝唱的爱情诗,也比历史更永久。它是整个抒情诗的源头。不过单纯的爱情诗元素,对于人类情感的进化,如今太过单一,现代人性更为丰富和复杂,爱情诗的表达也更非一般抒情了。这一首诗看不见大起大落的抒情,但表现了一种爱情的完整意境。似梦非梦的现象世界里,诗人的爱与情得到了至美的表达。冷抒情诗派重在以冷峻的和简洁的语句,营造出意象丰满的空间。此诗的艺术特性还是带有老庄的意象联想的特点。比如《庄生梦蝶》,就是这种效果。看来风的诗性,更多的受到了中国老庄艺术影响。只是冷抒情诗派,去除了语言的虚饰部分,回到人性的根部。想象在这里就是真实的抒情,而不是隐喻了,这是他的诗歌艺术达到的纯粹性。

  《风 景 碎 片 》

  当我在纸上不经意地写满你的名字的时候 /落日无语 /当我凝视像片中你的长发如凝视水上波浪的时候 /风正穿过树梢 /当我对你的印记象草一样漫延的时候 /飞鸟从窗外掠过 /当我借助汉语的羽翼/向你的心灵跋涉的时候 /月亮升起来了

  风的爱情诗,不仅仅停留在一种男女身体的渴望与想象,而是在爱的对白里,融入了情感深处的细节与宏观事物运行于生命的思考。这种抒情常常使他把自我的位置,处在事物的平视状态,以平等和自由的情感,描述人性和爱情的本质渴望。其实,他是在不停的寻找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这东西时隐时现,这东西忽明忽亮,这东西一直伴随着他走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而月亮升起来了,月亮是冷抒情诗中出现最多的事物。这是否是诗人的一种暗示?土地里生长着 /阴影和阳光 /《冷抒情》----在这里,冷抒情诗派的艺术特色,从阴影和阳光中生长出来,并呼吸着自然的空气,大地是所有事物的父母,阴和阳,冷与热,虚和实,都是生命现象的互为对称、和谐与完整性,而这正是爱因斯坦的“宇宙神秘的理性和灿烂的美”。爱因斯坦也正是一个充满了智性抒情和童真的诗歌生命。诗的灵性存在于一切自由和智慧的生命个体中。

  美国学者奥尔西尼在论及英美现代诗学时说:一位诗人所梦想或追求的诗的理想可以叫做他的诗学。从这种艺术的表达方向来看,冷抒情诗派都是这种诗学的个体追寻者,在诗的梦想中找到人的理想,而不是为了诗歌而诗歌。这一首《根本的爱情》诗,也体现了生命的诗学理想,这理想是诗学意义所指的一切。冷抒情诗派留给我们的是对理想年代的抒情挽歌。这挽歌之于我们的时代,仍然不会消逝。因为,生命不能背离他的根部,包括它的阴影和伤痛。风的冷抒情,把武汉的抒情诗人推向了一个艺术的新起点。我们有信心期待着他的更多现代文本的抒情作品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