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0.03.23)为什么要学书法?

(2000-03-23 21:17:21)
分类: 五常谈艺术

不久前为了好奇,出版了《慧珺五常谈书法》这只影碟。内容还可以,而其中周老师三十分钟的示范,运笔天成,是影碟中的重点了。

不少朋友看了该影碟后,兴之所至,要学起书法来了。一些说了几天就不再说,一些举棋不定,另一些就真的购买了文房四宝,兴高采烈地动起笔来。这些朋友大都问:学书法从何入手?我的回应千篇一律:多看影碟,周老师怎样动笔你就照样做,仿效一段时期就可发挥自己的。

但朋友中有些问:为什么要学书法呀?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涉及一些哲理,是需要细说一下的。先此声明:我是个书法迷,认为学书法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我说的好处免不了有点夸张。

先谈两个世俗的好处吧。第一,练习书法据说可以延年益寿。不能肯定是真,但有好几个统计,都说书法家的寿命最长。可以肯定的是,书法是一种运动:挥笔大书二、三十张宣纸后,你会觉得很疲倦。有人说写书法是近于气功那一类运动,我可没有作过研究。周老师和她的姊姊都患上先天的风湿性关节炎,是严重的病,但以同龄相比,周老师的健康比她不写书法的姊姊好得多了。我自己的双肩都曾患上关节炎,但练习书法几年后,右肩完全痊愈,左肩还有小问题。

第二项适合于世俗的,是书法是比较容易表演一下的玩意。用心写上三几年,你天分再差也可以写幅字送给朋友,而在大众面前大书几笔的机会,比绘画容易遇上。

如果你是什么名人或政要,书法就更大派用场了。我们的董特首应该后悔他不早几年学书法。(事实上,大名如董特首,书法不需要写得好。我认为他目前的书法困难,就是下笔时不放胆。只要他放胆下笔,不管写得怎样,就判若两人,算是及格了。周南下笔,放胆之极。)

撇开世俗之见,我认为如下的好处才重要。

(一)书法虽然很难学,但需要老师指导的时间甚少。不像学画或钢琴,基本的书法技术就是几个动作,几个主旨;你能否做到,要多少年日才可做到,是另一回事。技术的练习时间不少,但只要遇到明师,基本法门的「课程」不多。除练习外,主要的学习时间是学怎样欣赏书法。这就要多看前人的书法,要找高人评述,但这些是不需要有老师在旁指导的。

(二)古往今来所有名家的书法,我们今天只要花数千港元就可以全部买到其印刷品。夜阑人静,或空余之暇翻阅,既可陶情,又可欣赏,久而久之,你的书法就大有进境。周老师说我眼高手低,因为我睡前喜欢在床上翻阅古人的书法,学会了怎样看。这是很写意的学习了。要记,眼不高手永远也不能高;眼高了,手高只是时日的问题。

(三)练习书法方便,且成本低廉。一张四呎的低级宣纸,今天大约港币二元,通胀调整后,是五十年前的八十分之一。毛笔不容易找到从前那么好,但其耐用远胜往昔——我用好几枝笔,但八年来只写坏过一枝。日本出产的墨汁,加水而用,历久不臭——我是几个月才洗一次墨砚的。

家中纸、笔、墨常在,写后把笔毛浸在水中,或洗净挂起来。这样,练习书法是不需要准备的。工作累了,休息时大书两三张宣纸,又再工作。工作的效率不减,但一夜之间在不觉中写了十多张。

(四)万事起头难。学书法最难的是开头的六个月,因为对自己的字目不忍睹。但六个月后,一幅字中总有三几个不太差(又因为自己眼还低,会觉得很好)。只要你有耐心能过得「目不忍睹」的第一关,练习书法就很舒畅,不到一年,你就会忍不住常常写。这是学书法的朋友一致认同的。

(五)个人的经验,是研习书法会引起无限的思维与遐想。这是因为学书法逼要用脑。当然,任何造诣都应该用脑,但书法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逼要用。这可能是因为书法是一项极为抽象的艺术,不用脑就不可能有寸进。不用脑地练字、临帖,你可以学得一手好字,但书法艺术就谈不上。

感情的表达要用心,下笔时要尽量做到心手两忘,但心、手要怎样用就要靠用脑了。看高手示范,看后要想,要理解。前贤的杰作,欣赏之余又要想,要体会什么才是变化,什么是变化应有的规律。

(六)我认为每个人,不管是什么行业的,都应该起码在一门艺术上下点工夫。这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艺术家。学艺术不是为了要成「家」,而是要让自己的感情有一个好去处。男女之间的感情,亲友的感情,皆不可或缺,但感情好些时要奔放一下,而这奔放是单方面才能做到的。我想,艺术是为了要奔放感情而产生的。

朋友,你要百无禁忌地发泄一下感情吗?对人你不可以百无禁忌,就是对你最亲近的人。要像王羲之所说的「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吗?今天的社会,你不容易做到。但艺术,你可以百无禁忌,可以放浪形骸,把感情发泄得很痛快。

在多种艺术中,表达感情最易而又麻烦最少的,是书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