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2.10.02)艺术的「困难」问题

(1992-10-02 20:37:11)
分类: 五常谈艺术

在大学念书时,我成绩最好的科目可不是经济学,而是历史及艺术历史。这后二者我一共选修过八科,考过二十多次试。同学们的考试平均分数大都是五、六十分左右,而我通常是在九十分以上。

考历史也可说是考记性——记年份,也要懂得点「瞒天过海」的手法。十多二十个重要的年份是必须记得的,其它不重要的记不清楚也不要紧,但却要在试卷上「肯定」地写下去。不重要的年份,改卷的老师也不可能记得清楚,说错了也是取分之道。其次,史实发展的开头与结尾要记得一清二楚,中间的大可约略论之。老师一见有头有尾,就不会在「中间」斤斤计较了。还有,对也好,错也好,在答题时学生不妨对书本上的观点大肆批评。在香港,这后者往往会招来「横祸」(不及格),但在美国却「收得」之极也。

考艺术历史是另一套办法了。我的独步单方,是找到了一本「秘籍」。那是一位德国作家 Wolfgang 所著的《A Theory of Art History》。细心读了这本其妙无穷的小书后,我获益不小,在考试时如有神助,一看幻灯照片中的作品就知道是哪一个年代的。

因为在考试时我对艺术作品的年份几乎百发百中(先后不差五年也),老教授对我青眼有加,在课余之暇跟我细说艺术上的事。一天我问他:「一些艺术作品,在创造上说,看来有很高的困难程度,另一些似乎绝不困难,好的艺术作品是不是一定要『困难』的?」他回答说:「困难程度高的作品不一定是好艺术,但好的艺术作品必定是极之困难的。」这句话影响了我的艺术观。

试想,假若任何凡夫俗子可以花三几个月的时间就学得似模似样的艺术,那么作品何其多也。这样一来,那所谓「艺术」就变得俗不可耐,不可能特别地引起欣赏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有人说,第一个以花比美人的人是个天才,其它跟着这样说的都是笨伯。在创作上说,我同意这句话。今天,一个女人被形容为貌美如花,就只得一个「靓」字耳!第一次以花比美人,是一个创见,也是绝不容易的比喻。跟着这样说的,拾人牙慧而已。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困难,主要原因,是创新之作可遇不可求,而只有曾经在一项造诣上痛下过苦功的人才可以巧而遇之。

艺术如是,科学也如是。在科学上,未经下苦功而有创新之见者,未之闻也。下苦功不一定可以创新,但创新——不是标新立异或创怪论——却一定要有苦功的支持。我自己曾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上下过好几年的苦功,因此在「创新」上也薄有微名。道理说来很简单:对某项造诣的知识若不是烂熟于胸,就不容易有创新之见。「怪论」任何人都可以信手拈来,但新而不怪却是另一回事了。究其原因,是所知的越多,其所受的约束就越大。在有很大约束的局限下创新,不可能是怪诞不经的。

近几年来,我也学人家附庸风雅,收藏了一些艺术作品。除了个人的喜好外,我选取的都是自己认为是困难之作。问题是,一些作品看来似易实难,另一些似难实易,要怎样去决定其在创作上的难、易程度呢?一个可靠的办法当然是自己去尝试,但这分明是难以实行的事。

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只好转向于艺术作品的规限那方面去看。规限越多,其约束就越大。大有规限而又有新意的作品,是困难之作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