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四个多月前,听到一位外籍的教授朋友说上海新建的博物馆是世界一流的,于是在一个周末跑到那里去看看。其时博物馆尚未正式开幕,只有雕塑、青铜器、陶瓷这几项可供参观。
那位教授朋友说得不错,从室内设计、灯光、展品安排这几方面看,确是一级水平。我此前从来不知道中国有雕塑艺术这回事——什么观音、佛像之类的作品,印象中千篇一律,似乎是没有什么艺术可言的。但上海博物馆的雕塑室别出心裁,展出的作品务求变化多姿多采,使我看后茅塞顿开。说实话,在雕塑艺术上,中国是不能与欧洲相比的。但上海博物馆的陈列,使我意识到我们的雕塑天才有的是。
有趣而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雕塑艺术作品是没有作者名字的。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来想去也不知道。但无名之作可以解释,在中国艺术历史上,一个雕塑家(或匠)不可能像米开兰基罗、罗丹等人那样,因成名而获得可观的收入。我又想到不久前在西安霍去病之墓地上看到的、多件巨大的石雕,是二千年前的「印象派」作品,作者显然是个艺术天才,但只是一个「无名氏」。
上海博物馆办理雕塑展览的主事人,显然对中国的雕塑历史有很深入的研究。我希望他(或他们)能对作者「无名」这问题试作解释,以较大的字体对观众说明。那主事人(可能不止一个)是何方英雄好汉,也不妨在显眼处介绍一下。虽然博物馆很少这样做,但作者既是无名,而展览又搞得那样有心思,其主事人「公开」地领一点功劳,是不用客气的了。
该博物馆的青铜器展览,举世无匹,非看不可,毋需细表。收藏能收得那样全面、精彩,而又那样有系统的,是极其不简单的一回事。我比较失望的,是陶瓷的展览。个人认为宋代的陶瓷,高雅无与伦比,其艺术成就光芒不可方物。但在博物馆所见,宋代之作并不令人叹为观止,即使那有口皆碑的宋代五大名窑,馆中所展出的代表作品不多而又不够分量。
不久前上海博物馆正式开幕了。我趁重阳的长周末,特意去看该馆的古书画。其实我对中国古画所知甚少,所以主要还是去看书法。很有看头。然而令我失望的,是该馆举世皆知的两幅镇山之宝的书法——米芾的《多景楼诗》与徐渭书写的一首自作七绝——竟然没有展出!新张大吉之际,把镇山之宝「收」起来做什么?
徐天池的那幅七绝书法,是他尚存于世的最精书法作品,日本二玄社的复制品可以假乱真,看不到也就算了。但米元章的《多景楼诗》,其真迹看不到就耿耿于怀。有人说《多景楼诗》的原作是假的。怎么可能呢?
诗分明是米前贤的诗。米颠的诗虽然不是苏东坡所说的那样了不起,但风格别开生面,没有谁可以作出来。(苏学士平生似乎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晋代的陶渊明,另一个是他的朋友米芾。自叹「相从元章不尽」的苏轼,认为米南宫做什么也是天之骄子。)
至于《多景楼诗》的书法,从印刷品看,更是元章无疑了。这幅书法共有九十六个大字(大约是米芾存世的大字真迹的四分之一),写得天真潇洒,灵气涌现,精彩绝伦。古往今来,在行书上,只有米芾一个人有这样的功力。「假」又从何说起?所以我很想看看真迹。
古玉的展览室灯光太暗(其实是太黑),应该在橱窗之外稍加微光,减低一点室内的光暗反差,使观者看得较为舒服。很不幸,这次没有时间去看少数民族的艺术展览。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下一次到上海,不会放过。
很高兴上海博物馆能达到世界的一流水平。在意见上,个人有两点批评。第一点是不能「改进」的,因为已成事实。那就是,虽然建筑物很不错,但我认为他们应该请贝聿铭设计的。贝氏是炎黄子孙,而且博物馆这一类的建筑物设计,当世首屈一指。这博物馆如果由贝氏设计,游客起码会上升两成吧。
第二个批评是可以而又应该立刻改进的。我去的那一天是假日,学生及儿童很多。这一群小朋友在场内走来走去,不知是否在捉迷藏,噪音不绝于耳。这不是博物馆内应有的现象。
我认为孩子们多到博物馆去是好事。艺术的欣赏,要从小学起——文化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但参观艺术,非儿戏也。艺术很真实,欣赏的人要本着一片真诚之心。
我认为上海博物馆要对父母解释,孩子们参观时要有点约束,而学生若没有老师领导,博物馆要安排一些指导员。目前因为年小的不识规矩,博物馆派员工不停地抹那橱窗上的手印,其认真的处理可嘉,但不是其它一级博物馆可以见到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