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6.09.13)俗气与造作的经济学

(1996-09-13 16:19:46)
分类: 五常谈学术

「俗气」,坏事也;「造作」,亦坏事也。这二者都不可取,对艺术有认识之士皆敬而远之。而在众多的艺术媒介中,最力图避免这两样缺点的似乎是书法。这显然是因为书法本身并没有画面、物象,也没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内容」(懂得欣赏书法的人往往不管一幅书法内的文字说的是什么),而只是用线条与墨色的优美与变化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

「俗气」是一个概念,所以它究竟是什么不容易说清楚。俗气与拙、朴无关。俗气也不是指粗俗的「俗」。例如,音乐天才莫扎特是个很粗俗的人,但却毫无俗气。俗气是指俗不可耐,平庸、迂腐,在人云亦云中来得那样庸俗,使人感到一点发霉的味道,看起来令人很不舒服。

说一件书法作品没有俗气,是高评价;说该作品有「灵气」,那就是更高的评价了。灵气正好与俗气相反,但究竟是什么也不容易说清楚。有灵气的书法,不仅是有新意那么简单,而是能使观者有眼前一亮的感受。几个月前,我到台湾的故宫博物馆去看书法展览,都是历代大名家的作品。在目不暇给之际,一件作品在我眼前一亮,心想,那么该是米芾的吧。走近一看,果然是米芾的。

米芾书法的灵气超人一等。但从俗气到灵气之间,有很多个层面。高傲绝顶的米颠对影响他书法最大的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竟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回视二王,顿有尘意!」翻过来其大意是说:今天重看羲之与献之的书法,骤然间觉得有点俗气!米氏这样说,是大有资格的,但在我们这些后学的凡夫俗子看来,二王书法也算是大有灵气了。

「造作」比较具体,所以比较容易说得明白。造作是「整古做怪」,或是故意卖弄,意图哗众取宠,但效果却弄巧反拙。唐人孙过庭在他那流芳百世的《书谱序》中说得很清楚:书法要求千变万化,但在变化中又要「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翰」者,笔端之毛也;「下」者,下笔之谓也。孙氏的意思是说,好的书法不能无故作其「表演」,花拳腿的造作是要避免的。

「造作」的反面是「自然」,而比自然更高的是「天真」了。米芾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我遍读前贤论书法之道,觉得米前辈这几句简单的话,说得最有分量!

我联想到这些,是由于下述的事。最近美国的西方经济学会要为他们颇有名望的经济学报选出一个新的编辑,作为该会的候任会长,我是几个评审员之一。希望自己能作出一点贡献,就翻阅了一些近来的有名学报,发觉其中绝大部分的文章,都花巧造作,俗气溢于纸上。经济学怎会变成这样子的?

我又有机会重读五十年代初期的两篇经济学文章。一篇是史德拉(G.J.Stigler)的《功用理论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Utility Theory),另一篇是佛利民(M. Friedman)的《马歇尔的需求曲线》(Marshallian Demand Curve),觉得这两篇文章,与今天的一比之下,高出不知多少倍!

已故的史德拉是本世纪最有文采的经济学者。他那篇文章很长,又因为是写经济思想史的,其内容不免有点「老生常谈」。然而史氏写来句句精彩,不落俗套,灵气涌现,我自知自己是怎样也写不出来的。还健在的佛利民,文采不及史德拉。他写的也近乎经济思想史,但其分析之精辟,其探讨之深入,其创意之层出不穷,着实令人拜服。个人认为佛老此文错处颇多,但他写来不渲不染,每有创意,就手起刀落,毫不卖弄,更谈不上什么造作了——真的是「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这使我想到一幅绝佳的书法,即使写了几个错字,还是精品。

反观今天的经济学文章,要不是拿出一些什么函数——俗套之极的函数——就是拾人牙慧,学钻一下牛角尖,「术语化」得根本无关宏旨。又或是卖弄花拳腿,数学方程式此起彼落,但内容却空空如也,使人有故弄玄虚之感——本来是三几句话就可以说出来,而且可以说得更清楚的。

经济学真的今不如昔了。我认为这个使人有大势已去之感的发展,倒不是因为经济学已走进一个死胡同,再没有值得分析探讨的问题。有趣而又有待追求答案的经济问题还多如天上星——那是说,可以发掘的金矿还多的是。困难的所在,是近三十年来,在经济学「行内」找饭吃,文章发表的数量(或多少)越来越重要,而要增加此「量」,适者生存的人就不由得重述旧说,或故作新潮。另一方面,花巧的招式,不仅可以掩饰「旧货」,还可以增加其被采用发表的机会。

其它学术的发展我不敢妄下评语,但就我所知的经济学而言,俗气与造作是为了生活而逼出来的。大势所趋,再没有谁会像史密斯(AdamSmith)或李嘉图(David Ricardo)那样,纯为自己的兴趣而作经济学研究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