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五常
张五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8,344
  • 关注人气:228,7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6.10.18)苏学士

(1996-10-18 15:46:40)
分类: 五常谈艺术

张五常:苏学士

 

九月十八日(九六年)晚上准备孤注一掷,打长途电话到纽约的佳士得去,竞投一帧苏东坡的书法。我打算以估价的三倍为限,志在必得,殊不知败走麦城,给一个台湾人买去了。(说来也巧,苏公有一首赠友之词,结句是:「要赌休痴,六只骰儿六点儿」。好像是劝我不要投此一「注」似的。)

那帧书法很小,只有一平方英尺。字写得平平,严格来说不算是书法。是苏学士写的一封简短的信。有些书法家——像二王、米芾、王铎等人——写信时分明是以书法下笔,但像苏东坡那样不滞于物的人,写信就是写信,字写得怎样是没有关系的。那是说,他书写时没有刻意地以书法为之。

我希望能买到那小帧书法,是因为我是苏东坡迷,而那作品开门见山,绝对是苏前贤的真迹。开门见山的苏氏墨宝,在博物馆可以见到,但个人所见过的、流传于民间的三几张,只有佳士得拍卖的这一张不用专家细说端详。

我不是个崇拜偶像的人。但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谁可以像苏东坡那样令我五体投地。论诗,世称苏、黄;论词,世称苏、辛;论书法,世称苏、黄、米、蔡;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论赋,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说苏轼的画也甚了得,但今天的人似乎没有机会看过。欧美的观点,指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评论家。

这个几乎样样是中国历史上之「最」的人,胸襟广阔,风趣幽默,既可爱而又可敬可畏也。真的不可思议!

中国历代人才辈出,但论才华没有半点可以争议的,就只有苏东坡一人。他是个重要的哲学家,而我又认为,假若他从事科学研究,他也会有很大的成就。

试举一些「科学」例子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水,知道物质不灭之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月,知道缺月还是整个没有变;「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知道「经济物品」与产权的重要关系;「惟江上之青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知道「免费物品」的正确经济学概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好一个「古难全」!这永恒的「缺憾」,也是自然的规律。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的是。令人惊叹的,是苏学士在诗、词、歌、赋上随意挥洒,好像是闲话家常,把科学上的创见写得那样优美,文采斐然的,不由得使我意识到,就算我自己的才华再高十倍,也不可能办到。

苏东坡生长在一个君主专政的时代,人在江湖,他吃的是官饭。政治上的事,他不想管但也身不由己地身陷其中。他在文艺创作中若写了一两句皇帝不喜欢听到的话,就可能大难临头,不知要被贬到哪里去(乌台诗案的坐牢与被贬,是其中的例子)。

是的,在苏东坡时代的创作自由,虽然比毛泽东时代好一点(至少他谪居黄州、惠州、海南岛时能自由地写下不少佳作),但与我们今天的自由相比,却差得远了。

试举一个重要的实例吧。苏学士的前《赤壁赋》,是一百分的文章,我们怎样读也不容易找出哪里会有开罪皇帝的地方。但苏学士写了之后,收藏起来,不敢轻易让外人读之。后来过了一段日子,朋友向他求文,他就手书该赋送去(墨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加上如下数语:

「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为人旷达的苏轼,而说「多难畏事」,实沉痛之言也。他写了一篇自己明知是千载难得一见的绝妙文章——动人之赋——却只能留给自己欣赏!这样的创作环境,竟然出了一个百代为之喝采的苏东坡,真的是异数了。

这样的一个人,九百年前的学士,在下愿意出价三万港元买他一个字——这样「出价」,一偿自己的一个心愿,一诉仰慕之情,非为甚也。但(那墨宝)却买不到。我惟有「书空咄咄」地背诵苏前贤的文字,背了个多小时,倦极而眠。

我是因为懂得背诵苏学士的文字,而感到不枉此生。至于什么、什么英雄豪杰,我是连想也懒得去想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东坡说的。

苏东坡自己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