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2.10.17)请挽狂澜于既倒——致董建华先生(之二)

(2002-10-17 14:27:25)
分类: 五常谈经济

不考虑取消联系汇率

 

念经济的同学知道,那大名鼎鼎的比较优势定律说,任何地区或任何国家,其生产或服务在某方面必定有成本比较低的优势。以货币相同或物品换物品的情况下,这定律是对的。但如果不同地区有不同货币,而其货币汇率不易调整,或物价、工资等调整不够迅速的话,这定律可能错。是的,在某些汇率约束的情况下,在一段时期,一个地区可能什么比较优势都没有。

 

我不是说今天的香港什么比较优势都没有,而是在历史的经验上我们没有遇到今天那样少。六、七十年代的产品制造优势去如黄鹤;长达二百多年的进出口优势在与国内的竞争下节节败退;八十年代风生水起的服务行业也败退;余下来的金融行业,虽然得到国内不开放金融之助,但「负资产」的冲击是不容易承受的。

 

联系汇率的存在是促成上述困境的其中一个原因——可不是说没有联系汇率我们就没有困境。但今天我们不能考虑取缔联系汇率。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拆了联汇港元的币值会向哪个方向走,而且会是相当大幅度的。因此,今天拆联汇有两个无法解决的困难。其一是这拆除事前不可能没有一小撮人知道,而有禁不了的国际汇市,先知少许时间的可以大发其达。就算清官守口如瓶,也免不了瓜田李下,而若一旦走漏消息,则会有灾难性的发展。不久前刘慧卿多口说半句也搞得风声鹤唳,任老弟志刚是要目不斜视的。

 

第二个困难,是我们无从估计拆除联汇后港元会跌到哪里去。应该的跌幅不一定很大,但炒家四起,无知市民的跟风等,可以造成很大的波动。就算这波动是短暂的,也可以导致破产无数。今天的香港近于破产的人不少,港元暴跌或大幅波动,从资产保值的角度看,能受益的只是一小部分的人。有些朋友建议不拆联系,而是一次过地把港元向下调整后再联。这会帮助减少波动——其它的帮不了——但会换来政府言而无信。联系汇率这个货币制度是不能联来联去的。

 

当香港前财政司彭励治于一九八三年十月考虑采用联系汇率时,我是有参与的。拍板是彭老一人,幕后军师主要是Alan WaltersCharles Goodhart。此外再前的财政司郭伯伟与夏鼎基间接地提供了意见。这些都是很有见识的人物,虽然时势所迫只考虑了数星期,但没有轻举妄动。联系汇率(currency board)是有悠久历史的英国殖民地的货币制度,身经百战,八三年参与考虑的人中,只有彭励治和我不知道是什么。

 

彭老是大好商人,很乐意考虑学者的意见。Walters当时在美国华盛顿,还是戴卓尔夫人的私人经济顾问。一九七二年我曾与他同事一年,很欣赏他的才华;于今回顾,他是我知道的最出色的政府经济顾问。Goodhart是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也是英国中央银行的首席顾问。郭伯伟与夏鼎基是执行过联系汇率的老手。

 

旧事重提,是要回顾一下昔日我们的考虑,好叫读者能比较容易明白今天的情况。当年的考虑,所有参与者的观点都对,只是轻重的取舍不同。Goodhart赞成联汇,是见当时的政治风浪很大,香港这只小舟,若不给货币下个锚,不知会飘到哪里去。我当时反对,说经济下挫,所有的价格一起跌可以互相分担承受,但如果币值不跌,压力就全部转移到地产、股市、工资等价格那方面去。夏鼎基同意我的观点,认为汇率要保持弹性。Walters给我的回应最具说服力。他说除非有政治奇迹,香港的地产与股市不能救。若只选其一而救之,首选救汇率。他说联系汇率不是新发明,历史的经验是可靠的,香港没有其它选择。他显然是知道英国作了交还香港的决定,但却想不到他说的政治奇迹后来还是出现了。

 

郭伯伟是清楚知道联汇可以稳守的,赞成,但他担心联系之后在好些情况下不能拆除。我应该没有记错,郭老当年担心的就是香港今天遇到的情况:联之无利拆之更难。郭老的智慧是识者无不拜服的。八三年十一月施行联系汇率后大约九个月,与郭老相聚,他请我转告彭励治,说要拆联汇当时是好时机,恐怕以后再没有机会了。彭老考虑后同意当时是拆除的好时机,但决定不拆。其实再后来拆除联汇的时机还是有的,但今天不成。

 

很难说要等到何年何日我们才再有拆联汇的好时机,而等到了政府多半不会考虑,因为拆联汇的最佳时刻是拆与不拆毫无分别的时刻。如果等不到这理想时刻,最可取的「脱身」之法是以市价汇率转用人民币。不是与人民币联系,而是放弃港元以人民币替之。既然是同一国家,这转用顺理成章。然而,这样做是要人民币解除所有外汇管制才可行。为安全计,香港要等中国解除了汇管大约半年后才转用人民币。这是因为解除汇管后人民币的国际币值多半会上升。升定之后(港元转弱)才转用有好处。

 

转用人民币不能解决香港价格过高的困境,但调整会较快,而没有汇管的人民币较有弹性,使香港能较为「软着陆」。

 

在狂澜既倒的今天香港经济困境中,上述的分析提供了两个挽救的大方向。其一是以控制供应的办法来提升价格,例如港府最近推出的救楼市办法,是劣着。这是推得一时且一时,苟延残喘,虽然地产商是得益者。要救楼市,正确的做法是增加需求。是的,要救香港的什么「市」,我们只能从增加市场需求那方面想,不应该考虑减少供应。

 

其二是香港的好些相对价格(relative prices)出现了大问题。联系汇率是一个原因,政府的乐善好施也是一个原因。不大幅地由市场更正与国际脱节的相对价格,香港没有希望。

 

(之二,未完待续)

 
 
《致董建华先生》系列之一:
《致董建华先生》系列之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