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2.10.24)请挽狂澜于既倒——致董建华先生(之三)

(2002-10-24 14:25:26)
分类: 五常谈经济

公务员要大幅减薪

 

我是研究市场运作为生的,深知市场之能与不能。香港政府建议搞高科技、数码港、中药港等项目,可能对,但不是市场的选择,没有基于市场的讯息,命中率极低。我要在这里提出的挽救香港经济的建议,当然不是建议市场应该向哪个行业发展。我建议的是多年来香港的经济政策偏离了自由市场的发展,越离越远,我们要回复到昔日使香港欣欣向荣的自由经济那方面去。我建议的大有可为的行业,是如果政府没有干预,市场是一定会发展的。前文提及,要使香港的资产增值,我们不应该从控制或减少供应那方面入手,而是要设法增加需求。这后者是说增加市场的需求了。

 

香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大部分是间接的,不明显,使不知就里的外国评论者还在高举香港的经济自由。拆除了这些不明显但加起来非常庞大的政府干预,市场的需求会上升。这不能解决香港的全部困难,但会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要指出的政府干预,是公务员及其它由政府支薪的工资太高,与市场的大幅度地脱了节。先举一个例,香港今天的大学毕业生期待的月薪只有六千元,与二十年前差不多。相比之下,今天大学讲师的薪酬是当年的三倍。这是因为讲师的薪酬是跟着公务员的上升的。说实话,当年大学讲师的薪酬在国际上是偏低的,要提升学术水平,讲师的薪酬应该提升。然而,单从大学讲师的薪酬我们就可见到政府的乐善好施,使相对价格(工资)与市场的大幅度脱节:撇开医学不论,香港不同学系的讲师是同级同酬,而每年的提升也是一致的。美国大学工资最高的学系教师(如金融),与最低但是同级的相比,薪酬差三倍。

 

众所周知,历来香港公务员的薪酬是以两个准则为依归的,但今天的公务员善忘,大家一起忘记了。第一个准则是与市场同能同酬——这是说同样本领,公务员的薪酬要与市场的看齐。不要相信什么统计数字,读者自己细心观察吧。我自己的观察所得,是今天香港市场的工资,大约只有公务员的一半。

 

第二个决定公务员薪酬的准则,是每年的调整要跟着物价指数。这几年香港的物价(包括楼价)的确下降了很多,而又还在下降。通胀时公务员的薪金向上调整,通缩为什么不向下调整呢?一说是《基本法》指明公务员的薪金不能低于一九九七的。但任何懂经济的人都知道,从经济整体的角度看,薪金是指实质薪金(real wage),不是指金钱薪金(money wage)。《基本法》可没有说是money wage吧。难道香港的物价再下降一半,公务员的薪金还要维持九七的水平?我们要怎样解释在市场物价大幅下降、一片萧条的今天,公务员的实质收入升幅破了世界历史纪录?

 

公务员的薪酬与市场的大幅分离,有如下的三个困难。

 

第一,政府的储备有三千亿,已下降至不足够作为遣散所有公务员的退休金。今天的公务员都看着这三千亿,反对减薪,要政府派饼仔,派完再算。问题是,这三千亿是纳税人的钱,你和我都有份,如果要派饼仔,那就大家一齐派。急时之需,政府要纳税人宽容地借用一下储备,大家当无异议。但今天的情况不是「借用」,而是要将你和我的饼仔派给公务员。这是慷他人之慨,我无所谓,你也无所谓吗?

 

算你也无所谓吧。给公务员派饼仔再派三年,香港的储备不及千亿,国际舆论就会把香港降级了。于是,联系汇率会受到压力,炒家闻风而至。任老弟志刚的金管局有自己的储备,政府有权取花敬佛。这样一来,炒家开心死了。

 

第二,在局限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的总收入就是那么多。公务员大幅减薪,或政府大幅减少开支,余出来的收入就会直接或间接地转到市场那边去。这是增加市场需求的其中一个法门。以今天的香港的财政而言,政府胆子再大也不敢像康熙皇帝那样说:永不加税。事实上,这些年来,一般的所得税政府虽然没有加,但间接的、不明显的税项繁多,什么卖地、补地价及政府以垄断权出售或控制而获的收益,皆税也。无论怎样说,水出鱼,鱼饮水,政府的支出越少,市场的需求就越大。

 

第三,说公务员的工资与市场的大幅度地分离,也就是说相对工资(一项相对价格)与自由市场应有的大幅分离。这对经济起码有两个害处。其一是公务员薪酬远高于市,会鼓励青年浪费时间与劳力去争取不容易获得的「政府工」。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租值消散了。其二是公务员的薪酬高居不下,会导致同样的人材,在市场会有很大的工资差数。这大差数的存在增加讯息费用,使找工作的人不容易知道自己的工资市值为何。我认为这是失业上升的主要原因。

 

两年前在深圳,该市的政府请我会见十多位年青干部,职位比较高的。皆一表人材,谈吐得体,对答如流。我于是问他们的背景,原来都是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什么博士或什么MBA的。当然,因为师资不足,他们的衔头比不上国外的。然而,抚心自问,香港的高官年青时有百分之几可以考进今天的北大或清华?我自己就考不进去。当然,这种考试不代表办事能力,但考到的某方面有超凡之能。

 

上述的深圳年青干部每月只得三几千元。那大概是同等级的香港公务员的十分之一吧。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家,这差距不应该存在,而总有一天这差距是不会存在的。

 

(之三,未完待续)

 
 
《致董建华先生》系列之二:
《致董建华先生》系列之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