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五常谈经济 |
不过年多前,贸易发展局的梁海国说上海在二十年后可能超越香港,被某高官痛骂,说不可能。我忍不住替梁老弟补充:「如果国内解除外汇管制,大事开放金融,上海会在五年超越香港。」
解放以还,比起国内,香港确实大有优越性。是的,有半个世纪的日子,香港的生活水平,无论物质享受或言论自由,香港远超国内是毋庸置疑的。
细想一下半个世纪国内与香港的关系,重点不是作为弹丸之地的香港的经济奇迹远超国内的民不聊生,而是香港的存在与大陆息息相关。一九四八年起大陆的难民涌至,香港政府忙于徙置,疲于治安,而同时又为身无长物但有商业头脑的上海与潮州人提供了栖身之所。文人雅士也一时云集,造就了金庸、梁羽生等小说大师。
六十年代香港的工业开始起飞,到了七十年代,成衣、玩具、手表等大项目,其产量均为世界之冠。这惊人的发展竟然经得起文
革的蹂躏:六七年的暴动,于今思之,犹有余悸,而跟的政策是偷渡来港而抵市区的皆可留下。偷渡的人口暴升,香港都容纳下来了。到了七十年代中期,香港连年的经济增长率破了历史纪录。
八十年代,香港对大陆的贡献重要。大陆开放,香港提供市场运作的示范,提供资金与科技,而更重要是提供各方各项的服务人材。是的,没有香港,大陆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那样快。一家便宜两家,香港提供的赚到国内的钱。九七回归的风声鹤唳使很多人跌了眼镜。香港的股价与楼价齐升,政府连年有财政大盈余。公务员的薪酬,公立医院与学校的经费都加得厉害。饱暖思行善,什么综援金、强积金等夹道而出。是的,到了九十年代,香港进入了社会福利制度。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有三项重要的发展。其一,我说过的,是九二、九三年间通胀急剧,人民币大幅贬值,但跟严谨地控制借贷,使通胀变为通缩。这一胀一缩使国内的物价、楼价、工资等远比香港的低廉。其二,我也说过,中国的青年学得非常快,而又因为工资比香港的低很多,国内对香港的人材需求急速下降。其三是台湾与鬼子佬到中国大陆的工业投资,九十年代大幅上升。今天资金与科技引进国内,台湾与老外超于香港。这些是说,香港对大陆的重要性每况愈下。
还是回顾一下历史吧。二战前上海比香港繁荣。家母在一九三九年到上海一行,回港后津津乐道,说个不停,说上海比香港繁荣得多。这显示上海的地理位置很可能比香港的优胜,而上海人工作认真的传统,毋庸细述。上海会再超越香港是迟早的事。但香港人还可以想,被上海比下去没什么大不了,香港还可以是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对南中国的贡献还是重要的。
然而,科技的发达削弱了香港的优势。有两点。其一是八十年代中期我察觉到,移山填海或抽沙加深海底的工程,再不用愚公来处理。今天的先进工程,可以划算地人造海港,使天然海港没有昔日那样重要了。加上今天的货运,船只是平底的,与昔日的尖底货轮不同,其航行所需的海水深度不高。香港海港的优越性因而打了一个大折扣。其二是电脑互联网及通讯的进展,一日千里,削减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香港在经济上对大陆的重要性会继续下跌,还有另一个原因。回顾历史,数千年来,中国要到今天才算是开始成功地工业化。不管毛泽东时期的政府统计数字怎样高举工业产出,「大炼钢」是笑话,而中国的工业产品,老外先进之邦的市场没有见到。今天的情况大为不同了。从加拿大到美国到欧洲到澳洲到日本,朋友们都说市场见到的日用品,大部分是中国货。虽然是初步工业化,其瞄头倒也出乎意料,是十年前没有谁可以想到那样快的。
一个大国是不可以不靠工业来搞起经济的。商业、金融等行业只是为了减低交易费用而存在,本身没有实物产出。靠农业生活得好,要人少地多。制造是神州大地唯一可以搞起经济的出路。
不久前我和几位国内朋友作过大略的估计,中国的农业人口已经下降至百分之六十左右(政府的数字不清楚),但还是偏高。然而,可喜的一面,是中国的工业发展有全面性。大家熟知的珠江三角洲与苏浙一带不论,从东北到华中到西南,其工业发展都令人刮目相看。我都去过了,替他们题过字,表演过书法。
上述的全面工业发展使北京、上海、广州等名城大市失却了传统的相对优势。不是说这些大市再不领前,而是在相对上没有昔日那样一面倒的情况。这是中国之幸。全面的发展是比较平均的发展,而我们担心已久的、中国不同地区的贫富悬殊,要靠这全面发展的协助。不要以为我看中国看得非常乐观,但对中国历史有认识的人,例如华中的张培刚前辈,像我一样,见到中国的工业全面发展也作了一口深呼吸。
在这个历史巨轮的演进中,因为我数次提到的种种不幸,香港的相对优势会跌得最厉害。漠视政府的统计数字(我喜欢这样做),但求大略地对,二十年前我的估计,香港的总财富是国内的十分之一。今天,以金钱算,这财富比率下跌至百分之三,而以物价调整后,香港的总财富只有国内的百分之一。拿出水晶球,假设香港与国内的发展趋势不变,香港的相对优势大约每七年减一半。二十年后会怎样不用细说了。
可幸是这种水晶球不可靠。远看二十年,我认为香港还能超于上海不容易。不得已而求其次,能长久地保持中国第二繁荣城市的位置很不错。以历史的经验作判断,这第二位置不苛求。但香港要迅速地舍弃福利政策,价格还是太高,要减。幸与不幸,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大陆。工业不成,农业不成,以低价引进商业应该是香港最可靠的出路。
八十年代,香港对大陆的贡献重要。大陆开放,香港提供市场运作的示范,提供资金与科技,而更重要是提供各方各项的服务人材。是的,没有香港,大陆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那样快。一家便宜两家,香港提供的赚到国内的钱。九七回归的风声鹤唳使很多人跌了眼镜。香港的股价与楼价齐升,政府连年有财政大盈余。公务员的薪酬,公立医院与学校的经费都加得厉害。饱暖思行善,什么综援金、强积金等夹道而出。是的,到了九十年代,香港进入了社会福利制度。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有三项重要的发展。其一,我说过的,是九二、九三年间通胀急剧,人民币大幅贬值,但跟严谨地控制借贷,使通胀变为通缩。这一胀一缩使国内的物价、楼价、工资等远比香港的低廉。其二,我也说过,中国的青年学得非常快,而又因为工资比香港的低很多,国内对香港的人材需求急速下降。其三是台湾与鬼子佬到中国大陆的工业投资,九十年代大幅上升。今天资金与科技引进国内,台湾与老外超于香港。这些是说,香港对大陆的重要性每况愈下。
还是回顾一下历史吧。二战前上海比香港繁荣。家母在一九三九年到上海一行,回港后津津乐道,说个不停,说上海比香港繁荣得多。这显示上海的地理位置很可能比香港的优胜,而上海人工作认真的传统,毋庸细述。上海会再超越香港是迟早的事。但香港人还可以想,被上海比下去没什么大不了,香港还可以是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对南中国的贡献还是重要的。
然而,科技的发达削弱了香港的优势。有两点。其一是八十年代中期我察觉到,移山填海或抽沙加深海底的工程,再不用愚公来处理。今天的先进工程,可以划算地人造海港,使天然海港没有昔日那样重要了。加上今天的货运,船只是平底的,与昔日的尖底货轮不同,其航行所需的海水深度不高。香港海港的优越性因而打了一个大折扣。其二是电脑互联网及通讯的进展,一日千里,削减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香港在经济上对大陆的重要性会继续下跌,还有另一个原因。回顾历史,数千年来,中国要到今天才算是开始成功地工业化。不管毛泽东时期的政府统计数字怎样高举工业产出,「大炼钢」是笑话,而中国的工业产品,老外先进之邦的市场没有见到。今天的情况大为不同了。从加拿大到美国到欧洲到澳洲到日本,朋友们都说市场见到的日用品,大部分是中国货。虽然是初步工业化,其瞄头倒也出乎意料,是十年前没有谁可以想到那样快的。
一个大国是不可以不靠工业来搞起经济的。商业、金融等行业只是为了减低交易费用而存在,本身没有实物产出。靠农业生活得好,要人少地多。制造是神州大地唯一可以搞起经济的出路。
不久前我和几位国内朋友作过大略的估计,中国的农业人口已经下降至百分之六十左右(政府的数字不清楚),但还是偏高。然而,可喜的一面,是中国的工业发展有全面性。大家熟知的珠江三角洲与苏浙一带不论,从东北到华中到西南,其工业发展都令人刮目相看。我都去过了,替他们题过字,表演过书法。
上述的全面工业发展使北京、上海、广州等名城大市失却了传统的相对优势。不是说这些大市再不领前,而是在相对上没有昔日那样一面倒的情况。这是中国之幸。全面的发展是比较平均的发展,而我们担心已久的、中国不同地区的贫富悬殊,要靠这全面发展的协助。不要以为我看中国看得非常乐观,但对中国历史有认识的人,例如华中的张培刚前辈,像我一样,见到中国的工业全面发展也作了一口深呼吸。
在这个历史巨轮的演进中,因为我数次提到的种种不幸,香港的相对优势会跌得最厉害。漠视政府的统计数字(我喜欢这样做),但求大略地对,二十年前我的估计,香港的总财富是国内的十分之一。今天,以金钱算,这财富比率下跌至百分之三,而以物价调整后,香港的总财富只有国内的百分之一。拿出水晶球,假设香港与国内的发展趋势不变,香港的相对优势大约每七年减一半。二十年后会怎样不用细说了。
可幸是这种水晶球不可靠。远看二十年,我认为香港还能超于上海不容易。不得已而求其次,能长久地保持中国第二繁荣城市的位置很不错。以历史的经验作判断,这第二位置不苛求。但香港要迅速地舍弃福利政策,价格还是太高,要减。幸与不幸,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大陆。工业不成,农业不成,以低价引进商业应该是香港最可靠的出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