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3.08.14)交易费用的争议:传统的缺失

(2003-08-14 14:17:51)
分类: 五常谈学术

七十年代史德拉曾经说:「没有谁可以像张五常那样,专注于一个范围而把一门学问搞成这个样子的!」到今天我还不知道他说的「这个样子」是褒还是贬。他说我专注的范围是产权与交易费用,认为是太窄了。故人已矣!两年多前动笔写《经济解释》,我刻意地表演一下自己在经济学上的博学神功。

那是三十年的往事了。三十年来,依然故我,还是下着那局棋,可见交易费用很有趣味,与我如鱼得水。重要吗?那就见仁见智,也要看意图的是什么。行内朗朗上口之人甚众;入局染指的极为稀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前文说过的,调查真实世界的交易费用是苦工,为时甚久,不是要在大学升职的急功近利的选择。要是当年我不是一开头就拿得终身雇用合约,只几月同事们就一致通过升我为正教授,我很可能不会优哉游哉地调查数以千计的合约的交易费用,碰壁的多,过关的少。

第二个少人参与的原因,是有关交易费用的理论不容易以数学处理。有谁不希望想出顺理成章而又精彩漂亮的交易费用函数方程式,一举扬名天下?就是今天,一些数学大师以方程式处理高斯定律,不知所谓,一塌糊涂,令人尴尬!数学就有这个问题:肤浅的不好意思写在纸上发表,见笑大方;有深度炫耀一下的,却又想不出来。这是数学在交易费用中遇到的命运。

当年我是尝试过搞交易费用函数的。虽然我对数学所知不多,但师友们认为我有随意发明数学之能。问题是交易费用与生产成本有一项重要的区别:前者一定要由两个或以上的人作主,与个人作决策的产生函数分析不同。后来博弈理论卷土重来,所用的数学正好处理两个或以上的人的互对行为。然而,博弈理论漠视了交易费用的调查与界定,少了真实世界的内容,因而没有解释行为或现象的功能。

回头说同学们关心的交易费用是否重要,我的响应是:如果对解释世事有兴趣的话,交易费用这项局限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想当年,在洛杉矶加大作研究生,有大师教诲,我的理论课程读得好;此「好」也,反映于习作《佃农理论》。后来到了芝大,再得到多位高人的指导,又在那里教过研究院的价格理论,怎样看也算是个经济理论的小专家了。然而,跟着一九六九年回港度暑期,在街头巷尾见到的寻常现象,十之八九我不明白,没有解释。

当时我想,一个物理学的本科生,对日常所见的物理现象大部分有解释,为什么一个曾经得到那么多大师教诲的经济学家,对寻常不过的市场现象不大了了。要解释,理论是要大幅度地改进的,但从哪里入手呢?理论要简化我早就知道,余下来可以想到的只有局限条件的调查与处理。反复思量一个暑期,我决定了经济学的解释力出现了问题,是因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漠视了交易费用。三十四年后的今天,到任何市场走,见到的现象,寻常或不寻常的,十之八九我立刻有解释,比较困难的要多想、多查三几天,而怎样也找不到解释的差不多绝无仅有。

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不言自明地漠视交易费用。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兴起的以数学微积分处理极大化,不管生产之外的其它费用,可以得心应手。当时的大师头头马歇尔重视解释,但为了避免枝节,发明了短线与长线的逃避现实的好去处。解释不了吗?等等吧,调整是需要时间的!短线有沙石,长线的沙石较少,可以不管,但沙石是什么可没有说出来。好些行内的朋友认为新古典的大师们知道沙石是交易费用,只是没有说出来罢了。真麻烦,如果当年的大师们说明他们的分析是假设交易费用是零,他们老早就会发现,他们的分析大部分是错了的。

有一个完整架构的经济学起自史密斯的《原富》。虽然这巨著重视工业生产与制度分析,也知道有交易费用这回事,但后人承受的主要是《原富》把经济行为分两大类:资源的使用与收入的分配。史前辈知道制度重要,也知道制度的形成是选择的结果。然而,很不幸,他是从「宏观」的角度看,认为制度的演变是适者生存,需要历史时间。这带来两处忽略。一、市场的合约安排或生产的组织安排,皆制度也,与整个经济制度有小、大之分,但性质相同,分析处理应该一样。二、史前辈漠视了自私给社会带来的主要害处: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自私会大幅度地增加交易费用。

史密斯之后,经过李嘉图与米尔的改进,到以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再到今天的一般课本,经济行为还是分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两大类,制度的安排是局外决定的。当然,六、七十年前奈特、海耶克、高斯等人关注组织安排的问题,写下有重要启发性的文字,但很零散,制度经济学搞不起来。

六十年代后期,得到戴维德的启发,我把合约的安排以交易费用正面分析。误闯误撞,命中一个独特之处:合约是最「微观」的制度安排,明显地是由个人选择决定的。其含意是:所有制度分析都可以用个人选择为起点,而交易费用是这类选择最关键的局限条件。可惜当年未够老练,把规避风险与卸责意图混进交易费用作分析,误导了行内的朋友。

今天再看整个经济学的架构,把令人花多眼乱的数学方程式与博弈理论拿开才细看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架构只分析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两大类行为或现象,但合约、组织、制度等安排也是行为,是第三大类,传统的架构如果不大事修改,这第三类有关的行为放不进去。同学们问:放不进去会怎样了?我的回应是:如果制度安排这类行为不放进去,经济学不可能真的了解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可以说,我那书分三卷的《经济解释》是针对这个传统的严重缺失而下笔的。

(《争议》之四,未完)

 
 
《交易费用的争议》系列之三:定义与量度的困难
《交易费用的争议》系列之五:比率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